故事:鲁穆公重子思
鲁穆公向子思询问道:“我听说庞氏的孩子不孝顺,他的行为怎么样?”于思回答说:“君子尊贤以崇德,举善以观民。提倡好事来给民众作出表率。至于错误行为,那是小人才会记住的,我不知道。”子思出去了。子服厉伯进见,穆公问他庞氏孩子的劣行,子服厉伯回答说:“这孩子的过错有三条。”都是穆公不曾听说过的。从此以后,穆公看重子思而看轻子服厉伯。(出自《难三》)
议论:鲁穆公贵亡王之俗
或曰:鲁之公室,三世劫于季氏,不亦宜乎?明君求善而赏之,求奸而诛之,其得之一也。故以善闻之者,以说善同于上者也;以奸闻之者,以恶奸同于上者也:此宜赏誉之所及也。不以奸闻,是异于上而下比周于奸者也,此宜毁罚之所及也。今子思不以过闻而穆公贵之,厉伯以奸闻而穆公贱之。人情皆喜贵而恶贱,故季氏之乱成而不上闻,此鲁君之所以劫也。且此亡王之俗,取、鲁之民所以自美,而穆公独贵之,不亦倒乎?(出自《难三》)
故事原意是赞誉鲁穆公尊崇不言人过的君子,但韩非子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了问题,他认为鲁国三代国君被季氏擅权正是与鲁穆公的这种迂腐行为密切相关的。为什么这么讲呢?
明君治国发现善举就奖赏,发现恶行就惩罚,赏善和罚奸对治理国家产生的影响是一样的。有人把好事报告给君主,是因为他像君主一样喜善,有人把坏事报告给君主,是因为他像君主一样恶奸,这是君主应该表彰和鼓励的。如果有人知恶不报,就是与君主异心而和奸人同气相求。而鲁穆公的重不言人过的子思而贱报告奸行的厉伯的做法,会让臣子们都知奸不报。事实上,正是因为这样,季氏为奸作乱而没有人向鲁君报告,鲁国才会三代君主被季氏劫持。
【评】:
臣子之过,有私行,有公过,公过当举于朝堂,私行举于朝堂则不当。事实上,从西汉始,真实的中国政治史情节,是兼具了集儒家过分重视人品私行之弊,和法家提倡互相揭发告密之弊,小人之动机辅以道德之名义,用举报揭发手段党同伐异、打击政敌,无所不用其极。这是中国现实历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