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高宁曾经说过:“战略在根本上应该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商业过程的团队的思维方式。”“思维”一词用英文表达为“thinking”,是指一种主观精神活动;而不是指思维活动的结果状态,即思想(thought)。思考、思维与思想是我们经常见到的词汇,它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烹饪美食。思考就是烹饪过程,思维就是烹饪的工具和烹饪方法,思想就是最后烹饪出的美食。烹饪的工具和方法决定了美食的味道和风格,思维的方法决定了思考的差异和思想的不同。我们在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战略思考处处可见,包括战略规划、分解、评估、复盘等。但是,同样的情境从不同的思维视角去分析,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思想(即“战略内容”),而这些不同的思想判断会产生结果迥异的行动,从而导致不同的企业绩效和竞争优势。因此,在前面讨论完战略内容、战略过程之后,进一步分析战略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更进一步说,战略思维作为本书开篇提出的“战略管理3+1”模型最后一个元素,是因为所有的理论、模型、方法和模板,都不能保证制定一个“好战略”,而思维方式有助于“好战略”的形成。从一般涵义上讲,“战略思维”包括战略思维意识、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水平等,这里主要研究战略思维方式。“方式”(way)是指:道路(路线、路径)、方向、手段(方法)、规模、范围、习惯和方面等。“思维方式”(way of thinking)表达了主体思维活动展开的路径(包括思维的视角)、思维的规模,即思维空间(范围)、思维的方向、思维所采取、应用的方法与手段和思维的习惯、定势等多项或多重涵义;也就是说,思维方式是人的思维定势和思维运行的总和(如图5-1所示)。
图5-1 思维方式定义
战略思维方式的思维定势主要包括“定理”“公式”和图样两个部分:战略思维方式的“定理”“公式”来自战略概念系统和思维概念系统;战略思维方式的“图样”是对一个具体战略思维过程运行的设计“蓝图”,图样的依据是“定理”“公式”和战略目的的结合。人类的认识史是作为一个发展过程而存在的。在人们先前的实践和认识基础上,经过先前的认识过程及其成果在头脑中的概括与抽象的积淀,就形成了某种思维“定理”和“公式”。这种“定理”和“公式”如同几何学中的“公理”,是前人认识的结晶,经过了实践检验,得到人们的公认。
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前人同类思维成果的已有“定理”和“公式”而进行思维活动。“定理”和“公式”来源于思维基础,直接产生于特定概念基础,从而形成思维定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人都是戴着“有色眼镜”认识客观事物的。没有有色眼镜,人们根本无法认识客观事物。每个人都有一副有色眼镜,区别在于各人样式和材料有所不同:凡事都要先看看书本上是怎么说的,一切从本本出发,这是一种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有色眼镜”;而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也是一种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有色眼镜”。这种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框框、模式(即“有色眼镜”),用哲学认识论的语言来说就是思维方式,是人在进行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时候,所依托和遵循的某种模式。所谓解放思想,就是指改变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