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失衡的考核

在中国,绩效管理是90年代开始流行的,而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始终都涉及到绩效管理。如果从广义来看,当年的承包责任制、“砸三铁”、减员增效,一直到现在的精益管理、六西格玛、360°考核、关键绩效指标、平衡计分卡等等,无一不同绩效管理有关。平心而论,这些五花八门的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有的短期成效明显,有的比较稳定,有的容易被员工接受,各有所长。然而,作为经营者,有必要弄清楚,各种绩效考核的不同方法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在推行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什么偏差;作为研究者,更应该弄清楚,绩效考核遵循何种管理逻辑,隐含何种人性假设。否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只能在企业经营中碰运气,而中国靠碰运气跌跌撞撞前进的企业实在太多。

从绩效管理在中国的实际操作来看,不管采用哪种方法,不管这种方法的本来含义和初始意图如何,在实施中几乎都靠一种机制——利益驱动。无论原初的制度设计是出于什么考虑,在实施过程中都只有一个原则:奖勤罚懒,赏优惩劣。上面关心的是利润和成本,下面关心的是工资和奖金。而不能数量化的种种内涵,例如,精益管理所体现的客户价值,六西格玛追求的质量改善,360°所强调的员工全面发展和能力训练,平衡计分卡突出的战略实施,基本上都变成了“捎带”。就拿平衡计分卡来说,卡普兰在提出这一方法时,并不是缺乏对绩效的考核指标,而是苦于企业的绩效指标与战略规划不搭界,所以他试图用平衡计分卡把绩效考核和战略实施结合在一起。卡普兰特别强调,平衡计分卡是战略工具,而不是绩效考核工具,推行平衡计分卡失败的首要原因,就是把它当作考核工具来使用。然而,不仅现实中的企业经营者多数没有这种战略意识,而且管理学者也多把平衡计分卡当作新型绩效测评手段来介绍。讨论中国的绩效管理,必须考虑这种现实。

以中国的大学为例,90年代以来,改革不断。80年代前期,各高校普遍进行了校内分配制度改革、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科研和教学考核制度改革,定岗定编,制定岗位规范,确定教学科研工作的量化标准,国企改革中的“打破铁饭碗,砸烂大锅饭”被移植到大学,从而为大学的“挖潜”、“扩招”奠定了基础,但大学的属性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原来人们心目中虽然贫穷却依旧高尚的“象牙塔”,逐渐变成了“作业线”。随着大规模扩招和并校,大学彻底变为“文凭工厂”和“论文工厂”。教师上课要计算“工分”,职称评审要看论文篇数,如此等等。这些方法一开始,往往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直接效果,所以也就得到高校管理当局的高度重视。然而,所有这些改革,在实施中不但伴随着正面效应的快速递减,而且还伴随着拿不上桌面的各种消极对策。为了对付这些来自下面的消极对策,改革必须一轮接着一轮。仅仅以对论文的考核为例,90年代初期是算数式的,仅仅看篇数和字数。很快,教师的“码字”和“分拆”能力大大提高,短平快却缺乏学术价值的论文迅速泛滥。于是,到90年代中期,期刊开始划分等级,普通、核心、权威,尤其是看重SCI检索,只看“高档次”,不久,中国就成长为SCI大国,然而,实质性的科研贡献不多,掺了水的文章却不少。针对论文“灌水”,于是再改变考核参数,不仅要看期刊档次,更要看影响因子和引用率。这种“猫捉老鼠,老鼠躲猫”的游戏不断升级,教师追不上管理者的改革步伐,管理者追不上教师的消极应对策略,“此恨绵绵无绝期”,太像美国动画片《汤姆和吉米》的场景。

平心而论,这些方法,不是一点正面效应都没有,而且往往在起步阶段会大幅度提高绩效,让上上下下耳目一新。但是,这些方法的“半衰期”之快,是管理者始料未及的。于是,调整指标,改变参数,变化考核周期,革新考核内容,在绩效考核的催化下,改革需要不停地“翻烧饼”。例如,已经当上教授的大学教师,寻常的考核制度已经难以奏效,原有的博导、杰青、某某学者、院士的等级划分不足以囊括所有教授,三年一次的重新聘任在许多学校又打不开面子关,于是就再出台一个教授分级制度。最后的结果,教授变成了“挣工分”的钟点工,院长变成了敲钟派活的生产队长。就像有的教师调侃的那样:“把大学办成养鸡场,然后数你下了多少蛋。”

大学如此,其他方面何尝不是如此。四年一轮的奥运战略,明显是以金牌论英雄。中国体育不是靠大众和普及,而是靠小众和冷门,那些花钱少、见效快、得金牌相对容易的项目,统统成了中国代表团的热门。表面上那些举重之类的项目可以少花钱多拿牌,最后的结果却每块金牌都是天价。金牌第一的同时是大众体质下降,金牌大国并未成为体育强国。而有些金牌很少甚至不拿金牌的国家,民众似乎更健康。政府的GDP综合症,同政绩考核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民众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的健康和谐,远远比不上GDP以及同GDP相关的百分点更为当局所关心。企业的绩效管理,要比政府和学校好一些,毕竟企业的钱和物是实打实的,但也有同样的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严重。有些企业,除了利润和产品,实在看不出还有什么能拿出手。由此导致了国内企业家心态上的偏差,像乔布斯的苹果,对中国相当多的企业家来讲,能看到的就是“发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大学已经办成了人才加工生产线,奥运战略已经把金牌变成了兴奋剂,大量企业也已经只看利润和收益。那些把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喊得山响的经营者,其真实想法有几个不是“赚钱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