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柔克之道

我们再来说“柔克”。柔者,阴柔、委婉,柔克就是以阴柔委婉之术、曲折诱化之功,化敌为友,化繁为简,化腐朽为神奇。我们一说到这些阴柔委婉之术,对传统文化了解一点的朋友,马上就会想到老子《道德经》。

我们看整部《道德经》,可以说就是一部“柔克之经”,其核心理念就是“柔弱胜刚强”。我们看老子所讲的道理,处处显现的都是柔克之功,比如“水居万物之下,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以水喻柔克之功,因为水最柔最软最无形,但是,天下没有哪一样刚强的东西能战胜水。古诗里讲“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你拿刀想把水割断,割不断;你要想拿火把这个水烤干,一小壶水可以烤干,但是大海之水你能煮干吗?所以,柔克的功夫,正好是道家所擅长,与儒家所擅长的刚克之功正好构成“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格局。

刚克的感觉是发之于外。我们从五行的角度来看,比如金,就有纯刚的特点,金器刀具,有断物之利,要砍断一个东西,只是瞬间的事情。但是,我上次讲五行生克的时候,也讲到金克木,但是木有可能反克金啊,对不对?如果木自身很强大了,这棵树木已经长成了几人合抱的参天大树,这时候我们拿一把水果刀砍树,你想以此去金克木,能克得动吗?很快水果刀就会被树给崩断了。为什么此金克不了此木?是因为木自身已经很强大了,就能够以柔克刚了。所以,柔克刚的特点就是这样,它不会向外去求,一定是向内修养自己,让自己变得很强大以后,自然别人克不了你,你就能反克别人了。老子所讲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就是这样。我自身的修养到位了,水善利万物是因为水处在万物之下,我如果还高高在上,那我就必须谦卑下来,像水往下流,一直流到大海里面。到了最低处你去看一看,谁还能够把这个大海水给克了?所以,柔克的感觉很奇妙,同样也很伟大。

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真学到核心处了,真去体会万物之间阴阳刚柔的变化,那是非常有味道的。我们慢慢去体会,越体会越妙不可言。如果能够在自己人生事业中运用起来,在个人修为中体会到这个妙处,那我们就真正上道了。

所以,这里的“三德”,正好体现的就是《易经》的一阴一阳之道。道家内丹修炼里讲文火、武火,也是这个道理。有时候修行要用武火,一股子火猛烧,把水一下子烧开,烧开了以后把火关到最小,再用文火慢慢来煲它。修行的文火武火,也是文武之道,也是这个刚克、柔克的感觉。参禅也一样,刚开始要勇猛精进,抱紧疑团,以克期打破疑团,等到真有所悟入之后,就要悟后保任,用文火慢炖了。

有些朋友学佛,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要到庙里去打七专修。禅宗叫打禅七,净土宗叫念佛七。七天之内把一切东西放下,然后全心修行,这个叫克期求证,就是在规定的七天之内,自己要把世界上所有一切放下,然后在庙里进行封闭训练,在禅堂里精进专修。这就是典型的刚克。那么平常的修行呢?在日常的柴米油盐当中,在我们的人生事业当中,其实处处都可以修,但是,这个日用中的修行,就是不可能像禅堂里用功一样万事不管,而是要在具体的人伦事理中,一点一滴地积累善功。这就是柔克的感觉。如果你只是一味刚克,成天诸事不管,天天到庙里面打禅七,第一你会受不了的,庙里专门修行的和尚们都不可能这样,一般是年底最多打七个禅七,一共四十九天,这已经了不得了。然后呢,你还得回到日常生活中,在诸般事相之中慢慢积功累德。即使你世间的一切都看破不要了,直接去庙里当和尚了,对不起,你也不可能天天坐禅堂,总得有人敲钟、念经、守大殿,做这些常住必须要承担的事情吧?不然的话,你禅堂专修的吃喝拉撒怎么解决?

所以,从正直到刚克、柔克之道,都是非常细致的心行工夫,即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唯变所适,不可为典要。我们修学一定要找到这种刚柔相济的感觉,这个感觉上身以后,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游刃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