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没有大品牌的话语权,只学会了说大品牌的话

或许你说,这不对啊,老苗你上边不是还说某企业挖康师傅高管,下了血本吗?

好吧,那咱再换个姿势解释。

叶茂中说过:一个企业需要两个经销商,一个负责把产品摆到消费者面前,一个负责把产品放到消费者心里。

那些被奉为至宝的所谓“营销体系”不管是“通路精耕”还是“101模式”,其实都是更有效把产品摆到消费者面前的工具,顶多让你摆的更好而已。可乐也好,娃哈哈也好,都是在消费者心里有的品牌,他们这么玩儿,自然效果好。

二三线品牌最缺的又是什么?最缺的是跟消费者的沟通。别跟我说把产品陈列了就是消费者沟通,不去追,在美女面前晃多少次都泡不到。缺乏消费者沟通的品牌一股脑堆在消费者面前,说不定会适得其反。

意中人的表白才叫表白,看不上的人表白只能叫“骚扰”。

营销的缺失无法通过销售的加强来弥补。一个没有进入消费者心里的品牌,即使仅仅放在消费者面前,其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大的终端有各种费用,一线品牌的费用很低而产出很高,二三线品牌费用高却产出很低。小终端虽然没有“抢劫费”,但同样成本很高,如果你的产品没有被“铺到消费者心里”,那大面积的进入小终端就会很难看,定人定点定事定区域定路线的终端管理,会付出高昂的销售管理成本。与此同时,由于营销工作的滞后,单店产出会很低,销售管理成本无法分摊。

更严重和更普遍的状况是,如果跟消费者的沟通有问题,终端做的越好,曝光率越高,产品也就死的越快。

再做道让人心里拔凉的算数题。

一档推广活动,宝洁只需要做个特价就能获得免费的特殊陈列和DM,舒蕾可能就需要付出500元/档,一些三线品牌可能就要1000/档,还要补特价的价差。

更悲催的是,宝洁可能会增加一万元的销量,舒蕾可能是增加5000,而三线品牌的销售增加则可能只有2000甚至更少。

看似是相同的战场,不同的品牌其实在不一样的同台上竞争。严格讲,这连竞争都不算,是大品牌对二三线品牌的屠杀。

话语权是掌握在胜利者手里的。老苗阴谋论一把:大品牌倡导渠道为王决胜终端,是利用二三线品牌“拿个猪蹄就想钱粮满仓”的心理,把他们引到一个开阔地,然后端着品牌的冲锋枪,对这些手无寸铁的品牌进行扫射,而它们毫无还手之力。反正渠道商和零售商也喜欢厂家这么做,乐得帮腔。

很多人会说这样做是为了“赔钱赚吆喝”、“为了建设品牌先亏损”之类的,这要不就是自欺欺人,要不就是被零售商忽悠“瘸了”。品牌是靠赚钱做起来的,不是靠亏钱做起来的。

老一些的营销人都知道,当年脑黄金倒掉,表面看是巨人大厦导致了资金链断裂,而更本质的原因是脑黄金、巨不肥的终端“三大战役”失败。吃了亏的史玉柱再做脑白金就聪明多了,戴个墨镜走进社区,整天跟目标消费者打交道,消费者沟通做的特别好,又成就了脑白金的成功。

2017年,雅客的“长白甘泉”上市。从产品命名对资源的占领,到获得各种国际大奖的瓶型设计,再到合适的价格策略以及“早晨第一杯水”的场景沟通,雅客对消费者沟通的重视非同一般,有图有真相。但在渠道上,却选择先区域重点突破,实在是把这事看得太透彻了。

不要指望做点渠道和终端建设,就能代替跟消费者的沟通,那跟拿个猪蹄就希望自己家钱粮满仓没啥区别。

把货铺到消费者面前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铺到消费者心里。如果说营销是战争,千万别选错了战场。战场在消费者心里,不是在渠道上,更不是在终端上,否则被人拿冲锋枪当靶子练了,岂不冤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