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各位看官看了上面这个段子是什么感觉,作为一个文化程度不高,但一直很努力学习和尽量保持独立思考的人,老苗是看了之后眼前有点发黑,继而觉得有些难过,我难过的不是这个“黑段子”的无知和恶意,而是发现居然有那么多人认同。
反智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知识”的轻视,对实用主义的崇拜;另一种是对知识分子(尤其是没有“成功”的)的“嘲弄”,对权威和权力者的盲从,有钱有权就是“爸爸”。大量的逻辑混乱存在反智者言论中,表现还真是形形色色。
XXX硕士毕业,还不是去打工,一个月才挣五六千钱;某某还去国外读书回来,照样回家待业。
李某某小学都没读完,先干包工头再干房地产,现在是大老板了。
读完MBA,终于把公司开倒闭了
茅于轼说公租房不建厕所,这是拿穷人不当人,故意激起民愤!
吃碘盐可以防辐射,赶紧去买!什么?不靠谱?万一是真的呢!
某某某是伟大领袖,某某某是大师,你有什么资格评价!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你不就读过几年书。
头些年北大毕业生卖猪肉,也让舆论及反智者高潮了一段时间;小时候,农村老家说的最多的段子,就是以前“知青”们在庄里的糗事,不辨韭麦啦,坐在井沿打水啦。传统的谚语中还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岂不知中国几千年的开国皇帝基本都是相当于秀才及以上文化程度。
在很多人那里,“大老粗”是一种自豪的称谓,是用一种优越感,来评价一切认真的、自己不太懂的行为是"装"。一些没怎么读过书的人,自称上的是“社会大学”,并号称更加有用。
“反智”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源远流长,其它国家也大量存在。而我们反智的大肆流行,还受我们以往的运动影响,也因为很多时候,利益获得总是跟知识无关,甚至是负相关。
“胆子大就能成功” 的八十年代,有获得知识欲望的人可能在读书,可能因为掌握较多讯息或是退路较多而没有下海,因此并没有“知识改变命运”。
人们有个认知误区,觉得60后及以前的人,商业上成功的都是知识水平低的,知识水平高反倒影响了成功。这其实是个直觉,文化水平低的人基数大,而成功跟文化水平不相关,成功者的绝对数一定是低文化水平多,但相对数,并不多。
有知识的会独立思考的人,趋炎附势的可能性相对较低。这样,有知识有文化跟成功的关系,从无关到了差不多是负相关了。
成功导向的不健康,导致了反智现象的大肆流行。
还有些是因为反对以文凭为目标的应试教育, 恨屋及乌也捎带着反对教育带来的知识.,“连孩子带洗澡水一块泼出去”。
社会学上的“反智”现象,咱就蜻蜓点水的撕这几句,其实是个蛮有意思的话题,有兴趣者可以翻阅些资料。我们接下来聊聊企业经营中尤其是营销里的反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