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定价模式的选择一定要基于产品成本与市场运营的优势

定价本身不仅基于产品本身的定价,更是基于市场运营的机理而定,而且后者大于前者。

实践证明,消费者的消费是建立在对产品的认同基础之上。而产品认同或价格认同却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产品本身直观感知价值,如包装、品质、工艺等;二是通过品牌推广、消费体验与市场营销所创造的价值认同。

故此,我们必须把握一个定价背后的营销机理,消费者对价格定位的认同并不仅仅源于产品本身,更多的源于证明其价格、价值的营销活动。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价格,都需要相应的营销活动证明这个价格的合理性、正当性,获得价格认同(是否值这个价钱)。

现实营销中,产品的定价模式面临三种选择:一是低价模式;二是高价模式;三是平价模式。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三种定价模式营销思维与营销价值。

低价模式:产品价格低于市场主流消费的同品类产品的价格带,即大家常说产品性价比高,但产品成本并不低。举个简单的例子,如目前光瓶酒主流消费价格带在15元,而你的产品,就产品本身价值给消费者的直观感知非常匹配15元价格带,而且产品成本并不低,但由于品牌力不足,你将这个产品定位在12元甚至更低,进行市场搅局,这就是一种低价模式。

低价模式的成功必须把握三个关键要素:

一是产品性价比能与更高价格带的产品相媲美。

二是产品本身成本低,能够支撑更低的价格。

三是能预留出足够的市场营销空间。

如果不能满足这三个关键要素,采取低价模式往往容易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

如果产品本身性价比不高,消费者对产品的直观认知就是你的产品就应该比别人低,因为你的产品不值这个价格;如果产品本身成本并不低,纯属为了低价而低价,你根本拿不出空间进行市场营销活动,这时产品容易被淹没在众多品种中,很难有机会出头。

现实中,许多企业容易犯“为了低价而低价”的毛病,如裸价销售,导致产品营销的核心要素只能是价格,只能是低价。除此之外,根本没有营销费用支撑其他方面的营销活动。对于低价上市的产品,除了上市之初可能在渠道产生一定影响之外,基本上很难在消费者中产生影响力。

许多企业有一种误区,认为营销政策好的企业是因为企业资源多、有钱、敢投,其实这是错误的理解与认知。那些深谙营销之道的企业,之所以在产品上市初期的政策投入比较大,只不过是前置性资源投入,是对资源的预支,不是无偿使用,是需要通过预留价格空间和未来的销量偿付的。

对于资源投入的规律,很多人是不懂甚至不理解的。他们认为,只有高价是需要营销活动来支撑的,对于低价只是把费用省下来,直接给予消费者,可惜的是消费者看不到你的营销活动,并不买你的单。做市场需要有营销动作,有动作必然要求有投入,甚至持续投入,没有长期的政策支持是很难成功的。

所以,我们经常发现,市场上销量最差的商品通常是低于主流价格带,又没有营销推广动作的产品。

高价模式:产品的定价略高于某个主流价格带,但不是高的过分,超越了产品本身或品牌所支撑的价格带,甚至进入更高价格带。瓶酒主流价格带在15元,你定价18元,打高走低,通过消费者促销、推广等形式,消费者实际消费价格等同于15元或更低。

高价模式存在三大优势:

一是有足够的价格空间支撑产品推广活动。

有了丰富多彩的产品推广活动,就能让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异常活跃,产品活跃度比价格更容易引起消费者关注。所以,市场上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市场上最畅销的产品并非低价产品,也不是有知名度的产品,而是产品活跃度很高的产品。

当前市场,产品丰富,同质化严重,品牌认同度难分你我。这时,谁在市场上的表现最活跃,谁就更容易引起消费者关注。消费者关注度才是消费者购买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是有足够的空间让消费者占便宜。

占便宜不同于价格便宜,占便宜是有利可图,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多的好处。消费者占便宜心理往往表达了两个含义:第一,产品和价格的认同,有购买意图才想还价;第二,希望在此价格基础上优惠一点,优惠可以加大购买决心。所以,我们在消费场所经常听到的“能否便宜一点”,不是要你的产品定价便宜,而是给我些便宜让我占。如果把消费者占便宜理解成价格便宜,就会陷入低价误区。

深懂价格营销的企业,会充分利用消费者占便宜心理,背后往往出现两种定价现象: 一种是显性的定价,即指导零售价,价格通常高一点,一般不超过成交价的15%;另一种是隐性的定价,即实际成交价,通过活动把实际成交价降下来。

我们在终端做的各种促销、推广活动,实际上是为了让消费者产生占便宜的感觉。那些活动只不过是师出有名的掩盖而已。

所以,新产品上市需要采取高价模式,然后把利润空间预支出来,用于开展营销活动,以营销活动来支撑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对价格的认同,来刺激产品动销。新产品上市,最怕消费者对产品缺乏消费体验,对产品缺乏感知,对产品缺乏注意,无法对产品做出判断。如果消费者对产品缺乏感知、缺乏注意、缺乏体验、无法判断,消费者是很难做出消费决定,何谈产品动销?

三是有足够的空间驱动渠道的积极性。

这里的渠道不仅仅是指经销商,还包括零售终端、分销商、二批商等。

渠道对新的产品的要求,首先是以利润为导向,因为产品在初始期销量是无法满足他们的盈利需求的。在渠道环节,厂家不仅要制订出厂价,还要制订各层级或环节价格体系,价格体系就是毛利空间。如果成本高,产品零售价低,就会自然而然地压缩各层级的毛利空间。毛利空间小,意味着渠道推荐的积极性小。如果是知名产品,没有推荐或许还有人主动购买;如果是非知名产品,缺乏毛利空间就意味着丧失了被推荐的机会。

平价模式:跟随市场主流消费的某个价格带,如光瓶酒主流消费价格带15元,你定位在15元。最终能否胜出决定于企业低成本优势与政策投放优势,来保证产品在众多产品抢夺的价格带上最活跃或脱颖而出。

所以,真正的产品营销并不是卖产品,而是卖价格,学会卖价格才能领悟营销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