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对标”就是对比标杆找差距。推行对标管理,就是要把公司的目光紧紧盯住业界最好水平,明确自身与业界最佳的差距,从而指明了工作的总体方向。对于规模较大的集团化管理公司,标杆除了是业界最好的水平以外,还可以将公司自身的最好水平也作为内部标杆,通过与自身相比较,可以增强自信,不断超越自我,从而能更有效地推动企业向业界最好水平靠齐。
对标不是简单地“模仿”、“抄作业”,需要根据公司的环境进行有针对性地选择,如:局部对标、整体对标、内部对标、外部对标、异业对标和同行对标等。选择对标的方式不同,最终得到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在流程架构的对标上,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merican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Center,简称为APQC)提供的案例库是最为丰富的,先来看一下其背景。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成立于1977年,原名“美国生产力”(APC),由《财富》1000部分企业家、相关组织的负责人和政府前资深官员共同发起。1981年,组织美国参、众两院议员考察日本生产力中心。1987年,发起和承办了首届美国生产力“白宫会议”和“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联合管理奖项的前三年。1988年,改名为“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不推动质量管理,就无法推动生产力”。1992年,发布流程分类框架(PCF)1.0版,成为对标和最佳实践的社区平台。1995年,开展知识管理(KM)。2003年,2004年,2008年,2012年,2013年,持续荣获北美最受推崇知识型组织奖。2016年,发布了最新流程分类框架(PCF)7.0.5版。2022年,发布流程分类框架(PCF)版本为7.3。
从1992年发布的流程分类框架(PCF)1.0版本,到最新的7.3.1版本(2023年),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在流程分类框架上沉淀的时间不可谓不久吧。于此同时,它还覆盖了19个行业,包括:航天国防、航空、汽车、银行、广播、市政、消费电子、消费产品、零售等,行业的积累也不可谓不多吧。这些流程分类框架(PCF)是基于国外一些领先企业的管理总结而来的,在对标的时候需要了解管理的理念、文化的差距,这对公司来说也是很关键的。其分类框架的展示示例如下:
图4.8 APQC流程分类框架分解示例
因为每个公司都有行业特性,有产品特性,也有不同的商业模式及管理理念,所以对标并不能拿过来直接用,据统计,对标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的流程分类框架(PCF)有四分之三需要做修改的。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进行适配,这个是流程真正落地执行的关键。
除了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的对标,还有很多行业成熟管理模型的对标或领先企业的最佳实践。比如,在供应链领域,SCOR模型就成为各大公司对标的管理模型;在领先企业实践方面,源于IBM公司,在华为公司发扬光大的IPD(集成产品开发)也成为国内企业追捧的对象;MTL(市场到线索)、LTC(线索到付款)、ITR(问题到解决)、ISC(集成供应链)及IPMS(集成产品营销和销售)等,源于华为公司最佳实践,也逐渐成为梳理流程架构的时候对标的基本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