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为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研发管理主要特征为:寻求创建一种跨部门、甚至跨公司的战略平衡的研发组合,这种研发组合由产品开发项目经理LPDT以合作伙伴的方式确定。从以产品导向转换到以市场导向;以质量、成本、交期管理模式转换到质量、成本、交期与产品最终在市场上财务成功为标志。
从管理的特点上来看,市场战略、业务分层管理、产品与技术规划、产品开发、产品与技术预研、跨部门团队为第三阶段研发管理主要特征。
在产品开发团队中,业务部门和产品开发部门在产品开发团队中合作开发,提高了产品开发市场成功的可能性。
这阶段研发管理采用业务决策与技术评审分离管理手段,让企业高层管理者参与研发管理行为,从项目的投资与公司整体决策进行控制。
在美国,许多高级经理们把他们在研发中的角色看作是资金的提供者。
遗憾的是,虽然随着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但相对于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对新产品开发管理模式的研究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直到1986年,美国PRTM公司创始人迈克尔• E • 麦克哥拉斯在《PACE-Product And Cycle Excellence》一书中指出“正如制造是七、八十年代企业竞争的关键领域,产品开发是九十年代乃至二十一世纪的企业竞争的主战场。”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
后来,IBM公司于1994年左右,在PACE的基础上提出了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集成新产品开发)模式,在研发管理的体系性和实践性方面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IBM公司在1993年前后,也在研发方面遇到了巨大的麻烦,成为公司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IBM的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例在1993年达到12%,由于硬件毛利的持续下降,公司不再能支付得起这么高的研发费用。而且,投入的研发费用中25%白白损失掉了,而业界最佳的损失比例是12%。IBM的产品上市时间也远远落后于主要的竞争对手。后来,IBM在郭士纳的领导下,实施IPD,取得了巨大成功,显著缩减了产品上市时间和研发费用,如下图:
图2-1 IBM实施IPD后的效果
象IBM这样在研发方面遇到巨大麻烦的著名公司并不少见。如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最终宣告全面破产,再一次说明过于技术导向的新产品开发基本上以失败而告终,也使摩托罗拉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爱立信、西门子等公司在手机研发上,由于长期浓厚的工程师文化,缺乏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洞察力,最后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这种现象不仅在大公司中不胜枚举,在中小型公司中更是经常出现。
尽管如此,美国企业过去二十年来在研发方面取得的进步是巨大的。根据PRTM公司的估计,在过去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美国大部分公司所有新产品的上市时间平均缩短了40-60%,在研发效率上也取得了不断的提升。
尽管有如此大的改善,PRTM公司认为美国企业在研发效率方面还有巨大的空间。相对于过去以缩短产品上市周期(TTM)为主题的阶段(PRTM称之为快速上市时代),PRTM公司提出新产品开发管理将进入下一代,也既是研发生产率时代,即以更少的投入产生更大的产出。在研发生产率时代,随着研发管理模式进一步改进,借助现代IT技术,研发绩效指数将获得进一步突破性的提高。
总之,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否持续成功,与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密切相关。
本书所提倡的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观念与模式,是基于第三代研发阶段,是IPD的核心,也是当今成功企业共同遵守的模式。
我提倡以下企业新产品开发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