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与德篇第三十二章(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道篇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是相关的,还是在解决“不战(不用打仗)而胜”的问题。孙子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思想,放在兵法里,不觉得是理想化,老子提出“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为什么会让人困惑呢?
孙武目前考证的生卒时间是前545—前470年,比孔子(前551—前479年)小6岁,比老子(约前571—前471年)小26岁。这三个同时代的人,只有孔子的生卒年是确定无疑的,老子的高寿是存疑的,孙武的卒年也是推测。
比较确定的是,孙武在公元前512年由伍子胥推荐给吴王阖闾,只是个三十三岁的中年人,那时孙武已在二十八岁就著有“兵法十三篇”,所以伍子胥才知道他,七荐孙子于阖闾——需要七次推荐才让阖闾同意接见孙子,因为孙子在此之前没有打过一次仗,也没有带过任何兵,阖闾觉得孙武一个嘴上无毛的小伙子,即使出身名门(齐国陈完的田氏宗族,司马穰苴是他的同族前辈)、写了一本兵书,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是很正常的想法。
孙武与阖闾相见的结果很清楚:孙武每向阖闾呈递一篇兵法并为之讲解,阖闾都忍不住大声赞美叫好(孙子每陈一篇,口不择称善),当即拜孙武为吴国将军,与伍子胥一起参与军政。
前506年,在伍子胥、孙武的策划下,与楚国北面的蔡国联手,采用吴军大迂回到楚国腹地,而不是过去由东向西走水路的战略,在柏举之战击溃楚军,继而一举攻入郢都,几乎将楚国灭国。第二年,吴军被秦楚联军赶出郢都后,孙武即离开吴国不知所踪。所以孙武的卒年是存疑的。
从孙武的经历看,他写出“兵法十三篇”的时候(前517年),老子54岁,孔子去洛阳问道老子是前523年,因此,孙子接触到老子思想是有可能的。这样一来,孙子核心战略思想“必以全争天下”,可以视为是对老子本章“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思想的深化。
孙子兵法里也有类似的句子: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这是对“行无行”更直白的说法。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这是对“攘无臂”的延伸。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这是对“执无兵”的阐发。
“乃无敌”就是“能为敌之司命”:不是去打击战胜对手,而是成了对方的主导者(敌之司命),这个仗还怎么打?还需要打吗?老子所说的吾有三宝,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的“慈”,不就是孙子的“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吗?
孙子的全争天下、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将老子思想推演运用于国家战略、军争战术,也就是孙子所说的: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为什么老子说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善战不是蛮战,是修道而保法,能为胜败之政。老子的兴趣在这个胜败之政,而不是如何胜败。孙子则更详细地阐述了胜败之法,可是孙子的内心也不喜欢打仗,这就是为什么从郢都回吴后,孙子就退出了吴国。
阖闾被勾践击败,孙武在回到姑苏后就已经看到,而且明白自己也无力改变。伍子胥最后被伯嚭向夫差进谗言的罪证,是伍子胥将儿子送到了齐国,让夫差认为伍子胥里通外国,逼伍子胥自杀(参见《春秋基因》第三十五章“复仇者伍子胥”)。
没有记录伍子胥将儿子送到齐国何处,他的儿子后来如何,我觉得,应该是送到了孙武的门下,这是最合理也最现实的解释。除了孙武,伍子胥在齐国怎么会有可以托付伍氏血脉的人呢?伍子胥应该清楚他与夫差矛盾的结局,但他不想退,宁可英雄一世死在任上。他也不能让伍家绝后,将儿子托付给老朋友又是兵学大家的孙武,这是他对身后事的最好安排。
老子与孔丘、孙武、伍子胥,乃至与计然、范蠡、文种,恐怕都有着深不可测的真实关联。老子思想没有改变统治阶级的战略智商,却分明可以在春秋晚期政商风云人物的思想里,发现《老子》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