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魏洛阳时代的开启

离开平城、另迁新都,既已确定无疑,下一步就是迁往何处的问题了。当时主要有三个地方可供选择,一是长安,二是洛阳,三是邺城。长安、洛阳均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都,长安为西周、秦、西汉等统一王朝的首都,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也定都于此;洛阳则为东汉、曹魏、西晋的故都;邺城则是后赵、前燕的旧都。

长安、洛阳、邺城作为新都的候选城市,各有凭据。长安作为汉族传统文化中心之一,有人建议将其作为新都并不奇怪,甚至到孝文帝已经迁都洛阳两年之后,还是有些汉人文士提议应该定都长安,如497年孝文帝巡视关中,李冏(?—479,字道度,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县人)还“以咸阳山河险固,秦汉旧都,古称陆海,劝高祖去洛阳而都之。”但孝文帝认为,长安位置偏西,不利于自己征讨江南军事行动的展开;另外,关中地区虽然也比较富庶,但毕竟土地狭小,无法与大河南北地区的经济实力相比;当然还有一条理由,即前赵、前秦、后秦三个政权都是在这里亡国,长安作为首都的“地气”并不好。所以,孝文帝最终否定了长安作为新都的建议。

邺城在黄河北岸,与洛阳隔河相望。从地理位置来说,邺城作为新都也未为不可,并且孝文帝在南伐的时候,一方面让人经营洛阳,另一方面又命人在邺城兴建宫殿。太和十八年(494),也就是在孝文帝南伐至洛阳以后,却在邺城宫殿大会群臣,所以说,当时定都于邺城的可能性也是有的。这是因为,那时最富庶的地区在河北,北魏的国家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也是河北,所谓“国之资储,唯籍河北”,当时仅冀、定二州的户调绢就在30万匹以上。而邺城就是河北的中心城市,所以如果单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邺城优于洛阳。另外,早在明元帝拓跋嗣统治时期,就曾因为平城闹饥荒而准备迁都邺城,最后在崔浩等人的反对之下,才放弃这个打算。

然而,孝文帝最终还是选择洛阳为国家新的首都,那是因为洛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指数上超过长安、邺城。

以经济指标来说,这三个地区都是当时的经济发达地区,洛阳所在的经济区域,虽稍弱于邺城所在的河北地区,但强于长安所在的关中。更重要的是,洛阳有漕运的优势,可以通过黄河漕运将河北的物产运到洛阳,这一点就是长安、邺城所不及者。

以政治指标来说,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长安、邺城都没有办法和洛阳相比,从远的来说,洛阳乃是东周故都,近代以来东汉、曹魏、西晋均都洛阳,这些都是人们心目中“正朔所在”的政权,而邺城只不过是后赵、前燕两个“僭伪”政权的都城,所以,邺城比不上洛阳;长安在历史渊源上固然强过洛阳,但不符合孝文帝进一步南征的军事战略构想。

从文化来说,洛阳所在的中州地区,乃是文化最发达的一个区域,也是邺城所无法比拟的;与洛阳相比,长安作为中原政权都城的历史毕竟为时已久,相对洛阳来说已经落后了。

所以,综合考虑,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以中原地区政治与文化中心洛阳为新都,北魏统治者不仅可以华夏文化的正宗传人自居,也更能吸引那些醉心于“中夏正音”、要求汉化的士大夫,从而将汉化改革推向深入。

太和十七年(493)八月,孝文帝率众来到永固陵前,和祖母冯太后作最后的告别,之后便亲率大军百余万南下。九月,南伐大军进至洛阳,到达洛阳后,孝文帝故意装出继续南下的样子,迫使鲜卑勋贵同意迁都于洛阳。十月,孝文帝下令司空穆亮(451—502,字幼辅,本姓丘穆陵氏,穆泰从兄弟)、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三人负责洛阳的重建,洛阳新城的具体规划设计则由蒋少游完成。太和十八年(494)三月,孝文帝又从洛阳返回平城,作迁都的动员和说服工作;十月,孝文帝亲自到太庙告别,将祖宗牌位迁出;十一月到达洛阳。太和十九年(495)九月,平城后宫及文武百官全部迁到了新都洛阳。就这样,前后历时两年多,孝文帝终于完成了迁都大业。

孝文帝迁都洛阳,在终结北魏平城时代的同时,开创了北魏洛阳时代,北魏历史的新篇章从此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