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4.0的两个障碍

中国想借电商弯道超车,以此为契机实现工业4.0,除了目前所占的优势,还面临着两个现实的问题:

第一个障碍:C2B业务还未普及,电商想要可以满足他们多品种、小批量、快速反应的生产厂家比较困难。与这种个性化的定制生产相比,生产厂家更愿意接受单产几十万的大单,这种唾手可得的利益是中国传统制造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中国可以做几十万、几千万的单子,却做不了几千的小单,如此一来,实现定制化根本无从谈起。要想实现制造业的转变,变刚性的生产能力为柔性的生产能力,就需要企业改变观念,愿意牺牲眼前利益以换取长远利益。而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企业众多,分布广泛,要想实现整体的调整,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另一方面如果有成功的企业案例作为先河,让企业尝到甜头,其他企业也许会跟风而上。例如阿里在2012年9月聚划算联合海尔发起的“双节买家电,定制最划算”活动。该项活动初次尝试定制购物,在短短的8天内就有100多万消费者参与投票,投票的内容涉及电视的尺寸、边框、清晰度、能耗、色彩、接口六大定制点。最终,海尔集团根据投票结果安排生产,成功成交8322台32寸定制彩电。之后不久,阿里集团聚划算事业群宣布启动C2B(消费者驱动)战略,推出大规模消费者定制平台――聚定制。截止2014年4月底,先后有美的、九阳、苏泊尔等10个品牌家电企业参与到这场C2B生产中来。在定制化的道路上,天猫比以往走的更远。来自电商平台的大数据,更具有代表性和高效性,成功的连接了消费者和制造业企业。聚定制的操作过程,消费者需要交付定金,之后的生产是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生产,有直接确定的消费者,区别于传统的盲目生产,产品生产出来后再让顾客挑选的模式,实际上反而降低了成本。而且在聚定制的过程中,制造业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提交的消费需求,从几百万需求中选择相同的数十万用户需求进行批量生产。对于企业来说,还是规模化的标准生产,但是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一举两得。从以上事例可以探知,电商平台和大数据业务可以在工业4.0中发挥很大作用,建立起消费者同制造业企业的联系,为实现工业4.0提供技术和平台支持。

第二个障碍:中国电商的发展速度快,但也存在着它的缺陷。像淘宝、天猫、京东这样的大型电商,商家要想获得销量就得靠低价和促销、购买广告位以获取访问量、通过刷单做销量等等,这些都是大一统的平台导致的结果。结果是现在平台有了,但是还是在卖便宜货,还是在倾销传统制造规模化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实现工业4.0,我们要做平台,要实现与消费者的无缝对接,就要摆脱过去那种卖便宜货、只做零售的模式,真正建立起一个高新技术的平台,促使制造业企业走上新的高度。要智能化、要定制化,突破网络表面的便捷性,挖掘深度和广度。如果还只是延续之前的简单复制,不去研发,不把网络和制造业有机结合起来,那么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中国的劳动力已经不再廉价,如果不能顺利搭上信息化的顺风车,制造业将无突破口。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依赖于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依靠那些数以万计的小商家来实现定制化、分享性。

电子商务和制造业一样,同为工业4.0的组成部分。而作为工业4.0的一部分,电子商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逐步承担起桥梁作用,将制造业企业和消费者连接起来,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制造业”和“电子商务”实际上就是工业4.0的后端和前端。在这一方面,中国和德国各有千秋,所以中国和德国在工业4.0方面是最亲密的伙伴,一边协作一边竞争,是两国合作的常态。2014年10月10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在柏林同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主持第三轮中德政府磋商。在此期间,中德双方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宣布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全球工业4.0即将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