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经验是功力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故事进行一下剖析。
不要怕与不要悔
30年前,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开始开创自己的前途。他动身的第一站,是去拜访本族的族长,请求指点。
老族长正在临帖练字,他听说本族有位后辈开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就随手写了3个字:不要怕。然后抬起头来望着年轻人说:“孩子,人生的秘诀只有六个字,今天先告诉你3个字,供你半生受用。”
30年后,当年的这个年轻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伤心事。归程漫漫,回到家乡,他又去拜访那位族长。
他到了族长家里,才知道老人几年前已经去世,家人取出一个密封的信封对他说:“这是老先生生前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会再来。”
还乡的游子这才想起来,30年前他在这里听到人生的一半秘密。而人生的另一半秘密是什么呢?他拆开信封,里面赫然又是3个大字:不要悔。
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这是经验的提炼,智慧的浓缩。人生就是活力之流,每一天,你都可以让强大的活力之流带领你前行。
由现在开始,采取行动,让你的心、身和灵魂都动起来,做一点新的事,不要畏惧,放手而行。如果你仍然紧握着过去不放,期待重温儿时无忧无虑的旧梦,或是执着于已逝的荣耀显赫,那么你就不会随着人生的河流往前行。
有一天,人到中年或晚年,也许只能眼睁睁看着河水从你眼前流逝,或是徒然逆流挣扎,在感慨声中,度过余生。
当我20多岁就给别人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而现在我快奔四十了,再结合自己的经历去讲这样的故事就太有说服力了。初进社会的我很害怕,什么都不懂,但是我告诉自己一个字“闯”。进入社会的十几年我做过太多的事情,如保险、期货、服装、调味品、日化美容、培训咨询,走过了中国的各大城市,除了西藏和云南基本跑遍了。为了坚持自己做培训的理想,我有一年失业五次的经历。每每讲到这里,在场学员无不动容。
人生的过程中,个人经验告诉大家,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马云的经验是经验,我们的经验也是经验,同样有说服力。
好的学生才是好的老师。
作为老师,我自己当然要是一个好的学生,我给自己的学习规定是全接纳后升华,在课堂上不要挑,都拿走,回去后再消化,不需要的就去掉了。老师讲的课程都是一个整体,最后你会理解他的主题思想,才能把握哪些是对你有用的哪些是不需要的。
为了更好地学习,我就给自己订了三个听课规矩。
(1)空杯为零的心态:其实好多人都犯这个毛病,因为中国人谁都不服谁,总是看到别人不如自己的地方,却很少看到别人的优点,所以很难放下心去吸取别人的营养知识。
大多数的人在听课时都是去挑毛病去了,只是看了看讲师能讲出什么稀奇的笑话,什么没有参加过的游戏,还有什么地方讲错了,什么地方讲的没有什么深度。
这就好像我们看魔术一样。有人问一位中国的魔术师,你说大陆的人和外国的人看魔术有什么区别。他讲:“大陆的人看魔术,是想看你是不是穿帮,有没有看出破绽,也就是说他们欣赏的焦点在于你没有让他看出破绽,证明你的魔术好。而外国人主要的是欣赏你变得好不好看,有多少的欣赏价值,是不是给人一种震撼,一种美的享受。”
其实我们学习也是如此,我们是去学习价值去了,不是以自己以往的经验去评判讲师讲的是否正确去了。所以将自己的知识倒空,去欣赏和品尝老师呈现给我们的一种精神大餐!
(2)积极的参与:要真正想在课堂上学习到东西,一定要和老师互动。由于我从小就是靠听和悟,很少交流和提问,造成的我自己的心理认为我就不会问问题,提不出来什么问题,所以我总结了我成为一名培训师的优点就是自悟,同时阻碍我前进的也是它。
(3)记好课堂笔记:记好课堂笔记?有人要说这不是废话吗?其实不然,我们现在的培训,电子的版本材料太多了,根本不需要记笔记,老师讲的都有。我说的不是这个,而是真正对我们自身有用的东西,不但要记,并且回去后还要整理一遍,将精髓吸收消化,制订如何能够转化成我的思想行为,列出行动的计划。
我常比喻听课其实是肯德基外带全家桶,所有的好东西带回来后,还要我们去吃(整理笔记)、消化(行动计划)、吸收(行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结反省)。而很多人以为买回去就可以了,有的人甚至来的时候东西都不拿,只带一个桶回去,表示“我去过”,因为是别人(公司、老板)请客!喜哉,悲哉!
作为讲师,将自己实际听课中的学习经验分享给学员的时候,他们很容易接受,也便于他们执行,更具有较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