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自私有道

我们要包容自私,并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自私。可是对像狼一样的员工,老板真的能包容吗?他往往看一个烦一个,最后,自私的人都被他赶走了。他为什么不能包容?因为他的价值观不允许、不接纳。其实,很多老板都很自私,但很奇怪,他看不惯别人的自私。

价值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我们崇尚的都是好听的词,比如,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讲了几千年了,但有几人能做到?所以,中国人有很多东西是拿来说不拿来做的。尽管仁义礼智信没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但还是成了很多人的价值观。有些人很自私,但还是希望别人不要自私。

 

老子是开悟的,他把孔子批了一通。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大道被废弃了,就开始有仁义了。“失道而后德”,没有道了,就开始讲德了;“失德而后仁”,德也没有了,就开始讲仁了;“失仁而后义”,仁也没有了,就开始讲义了;“失义而后礼”,义也没有了,就开始讲礼了。孔子讲得假模假样,老子把他批得一塌糊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孔子对“仁义道德”树了绝对标准。而老子认为有道的时候还需要讲什么仁义。

 

以欧博公司为例,我创造一个环境,欧博老师能够赚钱,欧博服务的客户能够得利,我能够很好地生存,还讲那么多仁义道德的概念干什么?因为道已经形成了。

之所以冒出那么多概念,然后执着于概念,是因为我们失去了道。道是什么?道就是路,就是让每个人的目标都能达成、都能实现的路,就是相应的一套方法。如果企业的人、企业的部门彼此有条相应的路,我们就都在道上走了,就都有道了,还讲那么多冠冕堂皇的概念干什么?

早些年,我经常找一些概念管欧博老师,总讲一些为人师表的话,讲起来很辛苦,讲了也白讲,后来我找到一种机制。什么机制?就是做好了,他能赚钱,客户能得利,我也能赚钱——这条道是大家都赢的道。经过十几年,已经有很多人从这条道走出来了,这条道是客观存在的。

自私怎样才能变成无私?通过多赢而不是牺牲。让自私的人留下来走多赢的路,这就是一个企业成功的模式。

让自私的人留下来也可能多输。就像有些人不会用筷子,两根筷子老打架,无法夹取食物,这就是双输。但用筷子很熟练的人,能夹起美食放到嘴里,这就是双赢。

在市场经济下,我们要打造一个团队,要实现双赢、多赢,就一定要懂得带着欣赏的眼光包容自私。

 

马克斯·韦伯曾写过一本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他认为,近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得益于新教伦理的驱动。西方社会刚开始掀起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时候,“资本主义”这几个字也是为大家不齿的。那时,天主教徒、基督教徒认为赚钱是上帝不允许的,上帝不希望人类贪。人们赚钱会受到抨击和鄙视,赚钱的人小心翼翼,害怕别人的指责。

15—16世纪,马丁·路德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他对《圣经》进行了重新解释。他认为,罗马教皇的解释是错的,其实,上帝是喜欢人们赚钱的,赚了钱的人可以上天堂。西方国家经过宗教改革后形成了新教伦理,伦理就是价值观。

宗教改革后,资本主义才在西方社会获得迅猛发展。因为人们的观念变了,人们不再认为赚钱是不道德的事情。赚钱成了上帝喜欢的事情,然后被社会普遍接受。

 

自私是一个动力,但这个动力需要驾驭。因为自私泛滥对谁都没有好处,所以我们才要制定规则。企业出问题不是因为人的自私,问题出在对这种自私所设定的游戏规则。规则是什么?这个规则就是道,有了规则就有了路,该怎么走就有路可循了。

面对自私我们不要排斥它,要懂得规划它。企业失败的原因出在两个地方。

第一,用了一群非常自卑的人。人们常说:“不怕下属嗷嗷叫,就怕下属不敢跳。”带兵打仗的人谁愿意带怂兵?怂得不得了,就是企业的沉重负担,企业做大的可能性是零。

第二,把人的自私心激发出来了,又没有用规则去驾驭它、规范它。自私泛滥的结果就是企业要么完蛋,要么就回到自卑的状态苟延残喘。

让自私合理地发挥作用,管理就好做了。有两个要点:第一,要懂得自私,要鼓励员工敢于赚钱、敢于拼搏、敢于奋斗,不要再鄙视自私的人。第二,要用规则把自私规范起来,充分、合理的自私是用规则达成的。其实西方社会就是按这两个路子走的。他们崇尚个人主义,但他们的规则也特别多。他们第一承认你的自私,第二绝不让你的自私给大众带来危害,最后你的自私只能为社会创造多赢。这就叫自私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