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Salesforce的这套思想放到中国当真是有问题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最早沿用这种理念的两家中国企业,销售额到了两千万美元的时候,就很难再进一步了。除此之外,国内企业互联网巨头用友曾参考Siebel做了一款产品,尽管用友有着国内顶级的渠道团队,但最终在国内搞定的客户也不过一千家,销售额不过三千万元,最终夭折。
但这并不是说用友,又或是其他先驱实力不够,相反,它们都是业内最出色的厂商,否则不可能走在行业前沿。那么,它们为什么都失败了呢?
我们来深度解剖源于Siebel,并在Salesforce手中进一步发扬的这套模型。国内厂商尽数失败主要有两大原因:
1.这套模型很适合知识型的销售
通俗地说,适合那些实力强的销售人员,如用友、金蝶、IBM这些公司的销售人员。
要知道,国内这样有实力的销售人员非常少。美国属于典型的知识输出国,大部分的企业都是知识型企业。而知识型企业的销售,又是典型的项目型销售。我们所熟悉的:IT企业的销售、品牌和设计公司的销售、营销广告类的销售,皆属于此。
问题在于,这类销售在美国是最主流的群体,但在中国恰恰相反,国内这类销售太少。
整体来看,销售人员主要分三类:
(1)项目型销售。即知识型销售。
(2)关系型/商务型销售。例如卖房、卖车、做英语培训、卖理财产品的销售人员,他们就是典型的关系型销售,或者说商务型销售。这类销售有两大特征:
特征一:单兵作战,团队协作需求低。他们需要做的就是个人与客户长期保持良好的关系,就会有人愿意买单。
特征二:长期面向大量客户。IBM、SAP这类企业的销售,每年只需要紧跟十几个大单即可。但对于卖房、卖车的这类关系型销售,他们需要面对上千个客户,并且众多客户里,他不知道谁最终成交的可能性更大。这类销售在中国是最多的,从数据上看,中国大致有800万名销售人员,其中500万左右都是关系型销售。
(3)外勤销售。例如零售业的巡检员,他们需要在各个门店查看库存有没有补齐,如果有问题可及时调整。整体来看,外勤销售高度集中在农牧业和零售业。
2.其核心价值在国内市场难以体现
这并不是说这类CRM没有价值。在美国,销售工作是相对公开透明的——有多少商机、中了多少标、实施情况如何,他们能根据这些信息相对准确地推算出今年能达到的销售额。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项目型销售的结果很难预测。
我们所说的Siebel这类CRM,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在于预测销售的工作成果,而这样的情况大大削弱了这个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