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对于中国古人的这一套取象比类的思维系统,现代人往往不以为然,甚至斥之为迷信巫术。其实,如果我们把这套思维模式再精细化,从最细微之处一点一滴进行考察,就可能很自然地理解和接受这种思维模式。

古人讲天灾源于人祸。其实,我们从纯粹自然环境的角度来看,以中国之大,每一年都不可能完全平安无事,往往不是这里有天灾,就是那里有祸害;北方如果风调雨顺,南方往往就会不尽如人意。东边如果不太顺利,西边就有可能太平无事。总之,那么大的国土、那么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不可能某一年不发生一点自然灾害。但是,天灾源于人祸是讲什么道理?如果这个社会的运转是正常的,这个社会的管理是有序的,这个社会的人心是安稳的,那么即使出现了局部的自然灾难,它的危害都不会太大,不会形成影响全社会的大灾难。风寒暑湿,天气异常,一般人也不会觉得这是多了不得的事情。天气不好就不好嘛,我今天不出门就完啦!即使真正遇上了自然灾害,那只好自认倒霉了,遇都遇到了,有什么办法?只要这个社会管理得好,政府救灾及时,灾民补偿合理,社会人心还是比较稳定的,也不会出大的乱子,那么灾难本身不会给人造成太强烈的阴影。

但是,如果社会人心本来就乱了,这时候即使只有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被混乱的人心无形地放大,很可能形成社会动乱的源头,并且很快蔓延开来。所以,在乱世的时候,即使看起来风调雨顺,老百姓日子也过得很苦,也是民不聊生,如果再有一点自然灾害推波助澜,那社会动荡就不可避免了。

就说上世纪中期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统计数据说饿死了3000万人以上,但现在有人把当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出来,发现这三年全国并没有特别大的自然灾害,而饿死人最多的四川省,可信的说法是死了1000万人左右,但当年气象数据显示,四川全境是四季分明,风调雨顺。而另一个人死亡人口最多的河南省,一些政府官员隐瞒实情,阻止饥民外出讨饭,甚至非法截取邮件通信,阻止饿死人的信息向外界传播,更是导致了饥荒灾情的严重恶化。仅河南信阳一个地区,饿死人数至少100万以上,而且出现了大量骇人听闻的人相食现象。所以,天灾与人祸倒底是什么关系?历史的真相是,往往看起来是天灾,实际上背后都是人祸,是某些人为了推卸责任,反而嫁祸于天。所以,天灾不算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祸假借天灾而大行其道。

大家都知道,民末顾炎武先生说过一句名言,叫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激励了近代的许多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而赴汤蹈火。实际上,这不是顾炎武的原话,《日知录》中的原话是这样讲的:“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在顾炎武的时代,国是什么?就是一家一姓的大明朝、大清朝嘛;这个国是要治还是要乱,都是领导阶层的事情,这就叫“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对于国家兴亡、政治清浊等方面的事情,老百姓没有什么责任,即使再有劲、再想让国家好起来,但是遇到一个坏人当道、贪腐横行的时代,你也丝毫使不上力。这跟现代民主国家的理念有不小的差别,但即使是现代民主国家,普通公民在政治层面上的作为和责任也极为有限,说实话,一张选票能抵多少事?轮流执政的党派之间,有多少本质上的差别?很难说。

但是,顾炎武最了不起的地方,是说出了下面的话:“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在中华文化中的概念是什么?就是指人道、人心。天下之道就是人道,更明确一点,就是仁义之道。《易经》里讲了嘛,“在天之道,曰阴曰阳;在地之道,曰柔曰刚;在人之道,曰仁曰义。”如果人心失去了仁义,丢掉了老祖宗所讲的“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失去了做人的道德底线,这个就叫做“天下不保”。按照顾炎武的说法,天下不保,人就只能与禽兽为伍,人就变成了弱肉强食的禽兽。这才是每一个普通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虽然我们都是最普通、最卑微的老百姓,但是对于天下兴亡,对世道人心的正邪,你我都责无旁贷!我们不能毫无头脑地跟着肉食者人云亦云,也不能眼看着社会道德沦丧而破罐子破摔……这是人心的问题,关系的是天下的兴亡。顾炎武是在明末清初,看到整个社会上层腐败透了、腐烂透了,没有任何希望了,这才讲出了这样的话。

所以,中国的历史朝代可以两、三百年一个轮回,皇帝可以轮流做,你方唱罢我登台,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文精神、人道精神却从未断过。不管是治世还是乱世,也不管是在朝也好,在野也罢,总之,只要中华文化的这个精气神还在,就会有人来传承、荷担,那么,以文明、仁义铸就的天下人道,就不会灭亡。这正是我们的信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