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的死敌:甘于平庸

当营销变得平庸的时候,企业的命运就是是混吃等死,或者换句话说,生死由不得自己。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是说营销平庸,企业马上就死亡,恰恰相反,对于已经实现了行业规模化的企业来说,营销的平庸化首先表现为营收(年度销售收入)增幅下降或者绝对值下滑。

前者可以看到星巴克这样的庞然大物,甚至可以说咖啡市场的绝对垄断者,在连续出现营收及利润增幅下降后,开始出招:砍掉长期没有突破的茶叶零售即关闭Teawana门店,裁员(而且重点是裁减市场运营部门的职员),再下一步,恐怕是换CEO了。

后者以中国饮料大王娃哈哈为例,娃哈哈从最高峰的783亿元(2013年),下降到465亿元(2017年),销量下滑之大,令饮料行业颤抖,但并不是说娃哈哈就会死亡,恰恰相反,依然可以说,娃哈哈是个赚钱的企业。只是,娃哈哈还是不是一家值钱的企业,就很难说。

“阎王”都难过,“小鬼”的日子必然更难过。巨头疼的原因何在?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与深度的解析,说什么的都有,可是一个销量下滑的企业,难道不应该首先从营销层面找到“关键症结”吗?

针对上述现象的讨论更多的正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中国营销界在谈到星巴克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星巴克的对手瑞幸咖啡、新茶饮的冲击,却忽略了星巴克中国市场的数据其实是增长的,无论在门店数量还是销售额都是在增长,而且,虽然受到狙击与冲击,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扩张速度反而在加快,星巴克的下滑与调整是在其核心的成熟市场北美。

至于娃哈哈,有人说下滑的原因是廉颇老矣、二代还没能完全接盘接班,其实销售数据说明了一切,娃哈哈的下滑是过去几大核心产品特别是营养快线销量暴跌,娃哈哈最近刚推出了营养快线的升级版,据称新包装主打时尚、电商,由二代主导的新品——如果娃哈哈是这样来认知产品与市场,下滑的势头恐怕还看不到尽头。

本文不能展开解析类似星巴克(指中国区以外市场的下滑)、娃哈哈这类销量增幅下降与销量下降的巨头的过程,但可以直截了当地阐明我的观点:他们下滑的根本原因是营销的平庸化。这个问题,在著名的营销标杆宝洁、加多宝身上,也同样清晰可见。

流量焦虑与幻觉

什么是营销平庸化?本来这是一个自明的问题,即如果精确理解营销是什么,自然就很容易看出营销平庸与优秀的差别是什么,可是在中国营销界的语境里,概念满天飞、神话满天飞的最后结果,是常识问题、正常的逻辑思维都混乱了,对营销这一概念的模糊就是其中之一。

最笨却不失为一个方法的,是从4P(产品、价格、渠道、推广)层面做出诊断,看一看导致下滑的因素,从4P环节看,每个环节各占多少权重。这是过去给企业做营销咨询的第一课:营销调研与诊断,部分地可以视为科特勒经典著作《营销管理》里所说的“营销审计”。

第二种简单却永远是最有效的方法,是聚焦在企业的用户(或顾客、消费者,即出钱购买企业产品与服务的人/企业),研究一下过去的用户为什么不再购买、或者减少购买本品牌产品的频次与数量?研究一下有多少用户购买了竞争品牌的产品,以及用户为什么转换了购买的品牌,并且测量、估算一下转换品牌的购买者的数量、分布规律、转换理由等。

这一招也不是什么惊天大招,然而却是永远管用。任正非的管理思想里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客户为本。这也正是营销的本质,其他的都是手段、过程与工具。

第三种高级而不容易被执行的方法,是“战略营销洞察”,这种洞察是BOSS(老板、股东、投资人或董事会)层面的议题,要从企业的行业选择、品类选择、商业模式、环境结构等更为宏观却又至关生死的角度,告知企业的状况,并对未来抉择给出经过论证的可行性意见。

以星巴克为例,关闭北美379家Teawana(茶瓦纳)的决定,从战略营销的角度看,尤其在北美这样的咖啡高度成熟的市场,退出努力六年的“茶”品类的市场(2012年星巴克以6.2亿美金并购茶瓦纳),是历史性错误,用一句中国话来说这个决策:铸九州之铁不能成此大错。

放弃了本应该、且本可以高速增长的茶饮市场,星巴克怎么能在北美不下滑呢?同样道理看一看娃哈哈,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看好所谓包装时尚化、渠道电商化的营养快线升级。

过去五年或十年里,中国各行业的规模企业碰到增幅下降或者销量下滑的时候,他们采取了什么方法来搞明白问题所在呢?答案可能是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大部分出现问题的中国企业,越来越不愿意采取上述三种方法里的任何一种!

观察最近五年中国企业的历程,越来越少的企业在专业地、认真地采用上述三种方式之一,去诊断一下营销的平庸与优秀,让企业管理层明白,平庸的是哪些,优秀的是哪些,从而解决方向乃至方法就不言而喻,结果自然也能逐步呈现。

越来越多的现象是,媒体(含兴起的自媒体)暴力、流量的暴力、大V(网红)的暴力在取代创意的力量,设计的力量,品质的力量,企业越来越不愿意在创意、设计、品质(也包括管理、咨询)上进行足够的投资,而是追逐媒体、流量、网红的所谓影响力。

微商界、网红界、自媒体界的神话花样翻新,一年换一个剧本,稍有常识的就可以看到他们所宣传的销售神话,是一个裹着糖衣的毒药。迄今为止,所有的神话都只看到“肥”了讲神话的个人或者机构,几乎没有看到沾到神话红利而崛起的品牌。

相反,拿来编造神话的案例除了BAT(互联网三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到TMD(今日头条、美团、滴滴),或者华为、小米这些制造业品牌,神话们鼓吹的超级物种、超级IP、大数据、新营销的代表,都是些小虾米(没有规模的新生企业),方生方死,一两年就换一茬新面孔,神话故事继续说。

马云将投资3亿元、年入10亿元、即将上市的大V,最后不过是增加了她的粉丝数量及让你购买一件衣服;满嘴万亿市值、千亿规模、百亿操盘的大师,最后不过是推销一本书或者一节知识付费课程;抖音里流量过亿、粉丝千万、一次直播打赏费可以购买一座杭州别墅的网红,除了他自己越来越红,没有看见带红任何一个品牌。

那么,大V、大师、网红,究竟有什么销售价值,有什么传播价值?在这些当红炸子鸡的“互联网喧嚣”面前,不仅正常的吃瓜群众不知道他们的流量来自哪里、是真是假,企业也恍惚起来,觉得这些张嘴就是钞票的互联网新贵们,即使带不了销量,也总能带来点流量。

企业的愿望都是幻觉,天下并没有这等美事:利用互联网的无边连接力,对流量割韭菜的野蛮做法,本质上是利用吃瓜群众的“晕轮效应”,蒙骗受众采取行动(关注、点赞、打赏、购买)。

但是,这不是销售,哪怕它宣称一次直播有多少打赏或者卖了多少货;也不是传播,即使在线人数、新增粉丝数是百万、千万级别。这些互联网喧哗(或者甚至只是平台喧哗)只是一个娱乐现象,对于企业营销来说,根本没有营销投资的价值。

最近五年陷于互联网喧嚣或者平台喧嚣的企业,比2013年前五年迷惑于触电还是不触电(电商化)的企业,更加混乱,尤其在营销方向上,可以说溃不成军、一团浆糊,企业陷入的是一个离奇的境况:到处都是水,可是没有一滴可以喝!

当然喝不到好水,因为互联网世界的水(流量)既是真实的,也是虚幻的,如果企业找对了战场、即使不用核武器,也能多少有所收获;而一旦选择了错误的战场、错误的武器,只能是一场白忙碌(即所谓的互联网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