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观念问题:赢单意识依赖 “老套路”
在当下的商业环境里,很多销售人员甚至企业,对于通过方案赢单的意识十分薄弱,他们总觉得只要把关系搞定,项目就稳操胜券了。但实际上,现在早就不是靠 “卖脸” 就能行得通的时代了,那种一锤子买卖的模式更是难以长久。
真正的客户关系,必须有两个支撑点。一方面是信任,有了信任作为基础,在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合作的概率自然会更高;另一方面是价值,也就是解决方案必须能够切实帮客户解决问题、创造收益。要是只依靠关系,却不能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东西,客户凭什么非选择你不可呢?时间一长,关系再硬也难以维持。
就像农资行业的一些销售,觉得跟经销商关系熟络了,就能轻松推销产品。可经销商真正关心的是你的产品能不能帮他多赚钱、少操心。关系只是敲开合作大门的一块砖,而价值才是能留住客户的根本所在。
1.2 客户需求把握不准:痛点识别模糊
不少企业在设计方案的时候,根本没有真正搞懂客户的真实痛点,更别说那些隐藏在背后的隐性需求了。客户选择与你合作,不是因为所谓的关系,而是因为你能解决他的问题,这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相对优势。
拿农资行业的软件来说,客户用传统的微信、表格来管理销售数据,这是很明显的显性麻烦,比如数据不完整、传递速度慢、共享起来不方便等。但这些表面问题背后,还存在着隐性痛点。比如老板对业务的掌控力不够,一旦销售人员离职,客户资源可能就跟着流失了;还有价格管控混乱,业务员天天申请低价,导致利润越来越薄。
如果你的软件只解决了数据记录这一表面问题,没有触及到这些隐性痛点,客户就很难感受到你的价值,和其他软件相比也没有什么区别,自然就没办法做出选择。
1.3 方案设计专业度不足:重 “营销” 轻 “价值”
很多企业的方案,营销的痕迹太重,专业度却严重不足。销售人员总是想着 “怎么把产品卖出去”,而不是 “怎么帮客户解决问题”。
比如有个企业要搬迁新工厂,需要购置新设备,很多供应商都在一味地吹嘘 “我这设备多先进、精度多高”,但有一个厂家却不一样。他先做了充分的功课,了解到这家企业原来的设备因为加工精度不够,导致产品可靠性差、维修成本高。于是他针对性地说:“我们的设备能把加工精度提上来,比肩进口卡特彼勒的水平,帮你解决产品可靠性问题,降低后期维护成本。” 这番话直接戳中了客户的痛处,这就是价值竞争,而不是简单的价格比拼。
很多企业的问题就在于,把精力都放在 “说自己好” 上,而不是 “帮客户赢” 上,忘记了方案的核心是为客户创造价值。
1.4 管理规范缺失:方案 “拼凑” 无核心
有些企业对方案管理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标书要么是文员东拼西凑出来的,要么就找招标公司代写。这些人或许能做好文书工作,但根本把握不了方案的核心内容,比如客户的真实需求、企业的核心优势、与竞争对手的差异等。
曾经有个企业参加投标,把标书制作委托给了招标公司。招标公司只是按照常规模板编写,把产品参数列得很全,却没有说清楚这些参数能帮客户解决什么问题,结果自然是落选了。
方案的核心尺度,必须由企业内部懂业务、懂客户的核心岗位人员来把控,否则方案就成了毫无重点的 “流水账”,根本打动不了客户。
1.5 赋能不足:“小营销” 思维局限
现在的市场环境,早就不是 “一个销售经理就能包打天下” 的时代了,尤其是对于那些技术复杂的项目,需要研发、生产、销售等部门协同联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铁三角” 模式,即销售、技术、生产人员协同合作。
比如销售一套数字化系统,销售负责了解客户需求,技术负责熟悉系统功能,生产负责把控交付能力,三个人一起跟客户沟通,才能精准地把握客户需求,设计出靠谱的方案。
如果只有销售单枪匹马,很可能会承诺一些技术实现不了的功能,或者忽略了生产交付的难点,最后方案无法落地,客户满意度自然就低。“小营销” 思维只看重前端销售,而 “大营销” 思维才注重全链条的协同合作,这是成长型企业最应该突破的瓶颈。
1.6 风险管控缺失:低价冲标损收益
很多项目的失败,都源于风险管控不到位。方案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项目孵化的过程中不断跟客户沟通、调整,还要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动向。
如果这些工作没有做好,就很容易陷入 “技术方案没力度,只能靠低价冲标” 的困境。低价中标看似赢得了项目,实则是赔本赚吆喝。不仅在财务上会出现亏损,还可能因为成本压缩而导致质量下降,最终砸了自己的招牌。
比如有个设备项目,企业为了中标,把价格压到了成本线边缘,结果在交付的时候偷工减料,客户用了半年设备就频繁出故障。最后不仅没赚到钱,还丢了这个客户,连带影响了周边市场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