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底层逻辑到顶层设计(4):基于五相系统的组织诊断(下)

时间817日周日下午1500

专家:王春强

主持人张本心,识干家(博瑞森图书)创始人&总编辑,22年管理图书策划出版经验。

突破传统流程与组织诊断局限!创新性的从方法逻辑、协作逻辑、决策逻辑、权力逻辑、专业技能五层维度,解构分工协作系统的深层矛盾。不再停留在表面流程优化,而是穿透至逻辑内核 --识别方法逻辑滞后、协作机制断裂等隐性瓶颈,以系统化设计重构五层逻辑协同体系,让组织流程从“机械运转”升级为“有机进化”。

一、组织诊断核心框架与底层逻辑

五层逻辑体系的整体回顾:

组织诊断的核心框架围绕五层逻辑展开,分别是方法逻辑、协作逻辑、决策逻辑、权力逻辑和专业技能。这一框架是原创且动态调整的,尽管大框架未变,但从构建角度已对颗粒度进行优化。由于直播已进行一半,仍将基于原有框架讲解,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帮助理解。

方法逻辑是五层逻辑的基础,其核心在于择优性,即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优解,且不考虑人为因素,仅聚焦事情本身的理想框架。例如曹冲称象,利用石头替代大象称重,借助船的吃水深度判断重量,这一方法朴素运用了阿基米德排水定律,体现了方法逻辑的择优性,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实现称象目标。

协作逻辑则是在方法逻辑确定后的分工与协作模式。以曹冲称象为例,需有人寻找合适码头和船、有人采石、有人现场调度,这三个部门的分工及相互间的协作规则构成协作逻辑。在企业中,如华为的采购模式,将采购分为战略采购和执行采购,两者的协作以及与财务、研发等部门的互动,均属于协作逻辑范畴。

决策逻辑关注在协作过程中关键事项的决策权归属,即谁说了算。传统企业常由行政主管决策,而现代企业更强调专业决策和集体决策。例如华为的 IPD 模式中,产品立项需跨部门集体决策,综合考虑市场、成本、制造等多维度因素,避免单一部门的偏维决策。

(时间2158

权力逻辑带有潜规则属性,指部门间实际的权力博弈情况。即使表面有明确的分工和决策机制,部门地位差异仍可能影响实际运作。如某些企业研发部门地位较高,可能忽视采购等其他部门的意见,导致权力逻辑对协作和决策产生隐性影响。

专业技能不仅包括技术能力,还涵盖沟通、团队协作等非技术技能。在集成制模式下,研发人员需与采购、工程等部门沟通,具备跨部门协作能力;项目经理需领导跨部门团队,具备相应的领导技能。

二、方法逻辑解析

(一)方法逻辑的核心内涵

方法逻辑的核心是择优性,就是在多种可行方案里找到最优解,追求多快好省,成本低、投入快、见效快。咱们举个曹冲称象的例子,三国时期没有地磅,要称出大象的重量,曹冲的办法是用石头代替大象,利用船的吃水深度来判断重量是否相等,这其实就是朴素地运用了阿基米德排水定律。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找到了最优的方法,这就是方法逻辑的体现。

在企业场景里,方法逻辑首先要满足上层战略的要求。任何一个子系统,比如研发、销售、采购、供应链、HR 等,它的方法逻辑都要服务于公司的整体战略。就像曹冲称象,核心目标是称出大象重量,而且不能把大象杀死,这个目标就决定了后续的方法选择。

(二)企业案例中的方法逻辑

以采购系统为例,传统的采购模式是以单次交易为中心,每次采购都要询价,至少询三次,然后选价格最低的。这种模式关注的是单次交易的最优。而华为的采购模式则不同,它是以供应商管理为中心,建立中长线的合作关系。华为会全面掌握供应商的资质能力、品质控制、财务状况、研发情况等,然后根据不同情况建立不同类型的合作关系,有的是一般合作伙伴,有的是长期合作,有的则是短期合作。

这两种模式的差异源于目标的不同。传统模式追求单次交易最优,而华为追求的是中长期的综合最优,不仅考虑价格,还考虑质量、交付能力,特别是这几年非常重视的可持续供应性,因为关键物料断货的损失比买贵了或者出质量问题更严重。目标不一样,方法逻辑自然就不同。

再比如天山隧道工程,按照常规思路,三条通道可能需要六个盾构机,每条通道两头对着打。但实际施工中,中间的通道用盾构机,打通后作为运垃圾的通道,然后往两边挖,用传统的爆破法开两边的隧道。据说这种方法比全用盾构机效率更高,这就是在考虑工期、成本等因素后选择的最优方法逻辑。

需要强调的是,方法逻辑这一层是就事论事,暂时不考虑人、部门分工、人性等因素,先搭建一个理想的框架,确定做事的大方向和最优方法。

三、协作逻辑解析

(一)协作逻辑的核心:分工与交互(时间1851

方法逻辑确定之后,就要进入协作逻辑层面。协作逻辑首先涉及分工,然后是确立部门之间的交互模式和协作模式。还是以曹冲称象为例,方法确定后,需要有人找码头和船,有人找石头,有人现场指挥调度,这就形成了不同的部门,也就是分工。

分工之后,还要明确交互模式。比如找石头的部门(采石部)和现场调度部之间要有互动,调度部要告诉采石部石头的大致重量,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搬不动,太小则成本增加,最后还要准备一些小重量的石头像砝码一样凑数。这些都需要明确的协作规则和标准。

(二)企业中的协作逻辑案例

华为的采购系统中,协作逻辑体现得很明显。采购部分为战略采购和执行采购,这两个部门之间有明确的协作关系。此外,采购部门还要和财务部门(涉及付款周期)、品质部门(涉及生产质量)、研发部门(涉及物料选型)等打交道,这些跨部门的协作关系也属于协作逻辑的范畴。

在产品开发领域,协作逻辑更为关键。传统模式下,研发部门往往单方面决定器件选型,可能只考虑功能,不考虑成本。比如研发人员可能因为个人审美选择方形或八角形的器件,而忽视了圆形器件价格更低,这就导致成本增加。而在华为的模式中,采购和研发需要联合决策,研发人员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功能的器件,采购人员则了解市场行情,两者结合起来选择最优方案,这就是一种更优的协作逻辑。

(三)汤普森的任务依赖理论(时间3329

组织学家汤普森 1967 年提出的任务依赖理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协作逻辑。他把组织中任务或活动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类:

1.顺序型依赖:这是最常见的,就像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的扣针生产,不同工序依次进行,第一组抽铁丝,第二组拉直,第三组截断,第四组打磨,第五组打孔,各工序之间是顺序关系。这种关系只要明确标准和规格,就能较好地运作。

2.共享型依赖:比如麦当劳的不同分店共享中央平台的标准和资源,这种关系相对简单,通过统一的中台就能协调。

3.往复型(互惠型)依赖:也可以叫纠缠型依赖,两个任务互为输入和输出,需要多次往复沟通。比如产品开发过程中,研发部门需要和制造部门沟通生产可行性,和市场部门沟通卖点,和销售部门沟通渠道,这些都是往复型依赖。

(四)职能制与集成制的协作差异(时间4033

传统的职能制组织模式适合处理顺序型依赖的任务。职能制按专业分工,比如硬件部、软件部、采购部等,每个部门有自己的地盘,部门之间通过接口协作,就像螺钉和螺母配合,确定好直径等标准即可。这种模式对于顺序型任务很有效,但应对往复型任务时就显得低效。

而华为的 IPD(集成产品开发)模式则是集成制的典型,适合处理往复型依赖的任务。IPD 成立跨部门的 PDT(产品开发团队),团队成员来自硬件、软件、系统工程、采购、工程等不同职能部门,但他们以项目团队为主体开展工作,权利从职能部门转移到项目团队。这样,往复型工作中的沟通不再需要通过原职能部门的上下级审批,团队成员可以直接横向交互,效率大大提高。

华为的铁三角模式也是集成制的体现。客户经理、方案经理和交付经理组成小组,针对 ToB 业务中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往复型依赖,能够当场响应客户的技术、交期等问题,避免了传统销售模式中销售人员需要来回协调研发、供应链等部门的低效流程。

集成制并不是否定职能制,一个组织中既有顺序型任务也有往复型任务,车间的生产适合职能制,而复杂的产品开发、客户服务等则适合集成制。随着市场变化和需求复杂化,往复型任务增多,集成制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五)集成制的效率与风险

有朋友担心集成项目制会影响决策效率,其实不会,关键在于配套的授权机制。华为提出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指挥,就是决策权下移的体现。就像我国军队从军种制改为战区制,战区司令可以直接指挥辖区内的各军种,扁平化运作,效率更高,这和集成项目制的本质是一样的。

当然,决策权下移后要考虑风险控制,这在后面的决策逻辑中会涉及到,这里就不展开了。

总的来说,协作逻辑的核心是根据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选择合适的分工和交互模式,职能制和集成制各有适用场景,随着环境变化,组织需要灵活调整协作模式以提高效率。

四、决策逻辑与权力逻辑的深层分析

(一)决策逻辑的核心原则(时间010630

决策逻辑的核心是明确谁说了算,关键是要避免偏维决策,实现全维决策。传统企业常让行政主管拍板,或者某个部门垄断决策,这很容易出问题。

比如新产品选零件,传统模式里研发说了算,想要方的就要方的,想要圆的就要圆的。但从全维角度看,得考虑成本 —— 圆的可能六毛钱一个,方的要三块,因为方的市场需求少。华为的做法是研发和采购联合决策,研发说需求,采购说行情,综合考虑后再定,这就是全维决策。

决策逻辑还要强调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别让行政主管主导专业决策。同时要配合集成制,把决策权下移。就像华为说的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一线团队离市场近,决策权在他们手里,效率更高。

(二)权力逻辑的隐性影响

权力逻辑是藏在制度背后的潜规则,部门地位的差异会影响实际运作。就算制度上规定了跨部门协作,实际中可能还是地位高的部门说了算。

比如有些企业搞 IPD,名义上让采购代表参与研发,但研发部地位太高,采购代表只能完全按研发的要求做,导致每个项目组都自己找供应商,采购管理分散,这就是权力逻辑扭曲了协作。

还有方太,虽然学华为搞 IPD,给每个项目配了采购代表,但一款抽油烟机平均 100 个零件全交给一个采购代表,而采购代表的考核和项目绑定,最后变成完全听研发的,采购的专业管理被弱化了。这就是权力逻辑在起作用 —— 研发部的实际权力压过了制度规定。

五、专业技能的拓展与组织适配

(一)专业技能的内涵延伸

专业技能不只是技术能力,还包括和组织模式匹配的软技能。在集成制下,研发人员不能只懂技术,得会和采购、制造部门沟通,理解成本和工艺约束;采购人员也得懂点技术,才能参与零件选型。

华为提倡工程商人的理念,就是要求研发人员在考虑技术的同时,还要兼顾成本、市场等商业因素。比如设计产品时,不能只追求性能完美,还要想想这个设计能不能量产、采购成本高不高、市场会不会接受。

项目经理的要求更高,他可能行政级别不高,却要领导跨部门团队,里面可能有比他资深的人,这就需要他有协调能力、冲突解决能力,这些都是专业技能的一部分。

(二)技能与组织模式的匹配性

职能制下,员工精通单一技能就行,比如车间工人把一道工序做好就够了。但集成制下,技能要求更综合。比如 PDT 团队里的研发人员,得懂点采购知识;采购人员,得了解研发的基本需求。

企业的培训体系也得跟着调整。如果搞集成制,却还只培训员工的专业技术,不教他们跨部门沟通、商业思维,那协作还是推不起来。华为给 PDT 成员做的培训,既有技术,也有管理和商业知识,就是为了让他们适配集成制的需求。

六、组织诊断的常见误区与实践案例

(一)对标学习的风险与底层逻辑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企业优化管理靠两种方式:一是打补丁,哪里出问题补哪里;二是对标标杆,人家设什么部门自己也设什么部门。但这两种方式都有大问题。

对标学习很容易照猫画虎。人家设采购专家团,你也设;人家搞 TQC,你也搞。但你不知道人家背后的战略目标、自身条件、环境支撑,盲目模仿只会出问题。比如人家大企业设三级委员会,你公司就几十个人也设,根本运作不起来。

就像那个博士生的故事:领导们踩着水过去,他也学,结果掉水里了 —— 原来水下有柱子,领导们知道,他不知道。对标不对标底层逻辑,就和这个博士生一样,只学表面动作,很容易掉坑里。

我做了 20 多年管理咨询,一直强调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理解底层逻辑,才能明白每个制度、每个分工背后的原因,知道它的适用条件。

(二)企业案例分析

1.手机企业小单快反模式:
它的方法逻辑是快速响应市场,每天上新两三千件,这注定研发模式是借鉴百家之长做微创新,不可能像华为那样搞原创和 IPD。协作逻辑上,因为大数据做得好,很多决策靠数据而非人,权力集中在类似产品经理买手的团队,采购和供应商是指令型关系,能满足低成本快速交付就合作,否则就淘汰,整个逻辑链条都服务于小单快反的方法逻辑。

2.制造企业供应链决策:
供应链有计划部(轻资产)和制造、物流、采购部(重资产),还有依附于它们的品质、工程、设备部。决策逻辑以华为为标杆,最高决策机制是 S&OP(销售与运营计划),属于跨部门全维决策,考虑交期、成本、质量,甚至研发的产品升级和新产品引入。日常由计划部扮演常委会角色,强调计划中枢的主导作用,且决策有结构化的表格和 Checklist,确保透明化和专业化,避免权力博弈。

七、组织诊断的一致性检验与总结

(一)五层逻辑的一致性原则

组织诊断的最终标准是五层逻辑的一致性,即协作、决策、权力、专业技能是否共同支撑方法逻辑。方法逻辑是主轴,其他逻辑都要服务于它。

比如华为供应链的方法逻辑是集成高效,它的协作逻辑(S&OP 计划体系)、决策逻辑(跨部门计划委员会)、权力逻辑(计划部主导协调)、专业技能(供应链专家的跨领域能力)共同支撑这一目标,形成了一致的逻辑体系。

(二)核心观点总结

1.组织诊断要围绕五层逻辑展开,从方法逻辑到专业技能,逐层深入,缺一不可。

2.方法逻辑是核心,必须与企业战略匹配,且经过择优评估。

3.协作逻辑要根据任务依赖类型选择合适模式,往复型任务适合集成制,顺序型任务适合职能制。

4.决策逻辑要实现全维决策和专业决策,权力逻辑要警惕隐性权力对制度的扭曲。

5.专业技能要适应组织模式,不仅包括技术能力,还需跨部门协作等软技能。

6.避免对标学习的表面化,要理解底层逻辑,确保五层逻辑的一致性,才能实现组织健康发展,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

组织诊断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企业需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优化五层逻辑,让组织始终保持活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