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轻重术仍然适用于当今时代

按照流行的线性进步史观,既然轻重术是农业时代的产物,它就会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被淘汰。这种简单看待现实的方式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现实是历史因革损益的结果,其中有“革”的因素在,也有“因”的因素在,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因有革,有常有变的。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说到“常”,比如说市场的基本规律,管子时代与今天的市场规律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至于“革”,工业时代比农业时代的市场规模显然要大得多,也复杂得多。

所以,如果我们能看到轻重之术的合理内核,就会发现,轻重术是真正的政治经济学之“经”,它仍然适用于今天的信息化、智能化时代。

这里谨以轻重之术中的外贸理论(即中国古典外贸理论)为例,说明轻重之术实乃人类政治经济学之大道。

中国古典外贸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内守国财而外因天下”(语出《管子·地数第七十七》),核心观点是在保有国家财富的同时,也要学会从外部取得财富。与欧洲重商主义不同,这里的财富主要不是指奢侈品、贵金属和纸币,而是指重要的战略物资。

中国古典外贸理论由来久远。现存最完整的轻重之术经典,《管子》轻重十六篇中的“伊尹之谋”“纂茈之谋”等就是以案例来说明“内守国财而外因天下”的道理。“伊尹之谋”可以上溯到商朝初年。

而且从战国至汉朝,从古代的中国至当代的美国,中国古典外贸理论一直为决策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应用着。

孔家多俊杰,从记录孔氏家族人物事迹的《孔丛子》中我们能明显看到这一点。《孔丛子·陈士义第十五》记述,战国末年,孔子八世孙孔谦(字子顺)在相魏期间曾作为使节出访赵国,当时赵孝成王在宴会上问子顺降北方游牧民族之计,孔谦的回答即是应用轻重之术,用通商的手段来诱降他们。赵孝成王担心通商会使自己的财货外流,子顺回答:如果我们是用无用的东西换取他们有用的东西,通商就是弱化北方游牧民族的办法。用子顺的话说就是:“夫与之市者,将以我无用之货取其有用之物,是故所以弱之之术也。”于是赵王追问:“什么是我们有用和东西,他们无用的东西呢?”子顺答道:“比如衣饰之物,如珍珠、美玉和各种丝织品;饮食之物,则有酒和各种美味商品。这是我们有的而他们认为有利可图的东西。北方游牧民族,有牛马、皮毛制品、弓箭等,这是他们富足而又轻易给人的东西。用我们有的来换取他们丰富的商品,那么他们的钱财就会浪费在衣食这样的消费品上,我们就会不战而屈人之兵。”(原文:魏王使相国修好邻国,遂连和于赵。赵王既宾之而燕,问子顺曰:“今寡人欲求北狄,不知其所以然。”答曰:“诱之以其所利而与之通市,则自至矣。”王曰:“寡人欲因而弱之,若与交市,分我国货散于夷狄,是强之也,可乎?”答曰:“夫与之市者,将以我无用之货取其有用之物,是故所以弱之之术也。”王曰:“何谓我之无用,彼之有用?”答曰:“衣服之物,则有珠玉五彩;饮食之物,则有酒醪五熟,此即我之所有而彼之所利者也。夷狄之货,唯牛马旃裘弓矢之器,是其所饶而轻以与人者也。以吾所有,易彼所饶,如斯不已。则夷狄之用将糜于衣食矣,殆可举棰而驱之,岂徒弱之而巳乎?”赵王曰:“敬受教!”)

赵孝成王是否与北狄通商,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在汉朝初期,这一政策似乎被完整地实施了。在公元前81年的盐铁会议上,汉武帝时长期主持国家经济政策的桑弘羊将“内守国财而外因天下”的中国古典外贸理论精辟地概括为:“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以末易其本,以虚荡其实。”认为这样就能:“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

对于会上儒生片面强调农业作用的观点,桑弘羊以“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驳斥之。他指出:圣贤治家的方法不止是一种,使国家富裕的途径也非一个。从前,管仲筹策谋划辅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而纪氏由于只搞农业亡了国。如果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必须从事农业,那么舜就不应该去制作陶器,伊尹也不应当去当厨师。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应该是天下人认为低贱的,他认为贵重;天下人所轻视的,他却重视。用工商业代替农业,用无用的东西换取有用的。现在从山林川泽取得的财富,实行均输法所获得的积累,是为了施用轻重之术来役使天下的诸侯。汝、汉一带的金子,各地进贡的丝织品,可以引诱外国人并换取胡、羌的珍贵财物。用我们两丈丝绸,就能得到匈奴的很多贵重物品,从而减少了他们的财物。这样,骡、驴、骆驼就可以成群结队地进到边塞之内,各种良马也都变成了我国的牲畜,鼠皮、貂皮、狐貉等各种贵重皮料,彩色的毡子,有花纹的毯子将充满皇宫里的仓库,璧玉、珊瑚、琉璃也都成了我国的宝贵物品。这样,外部的各种物品源源不断地运进来,而内地的财物不外流。外族的东西运进来,国家财用就充足,自己的财物不外流,人民家用就丰足。(原文:“贤圣治家非一宝,富国非一道。昔管仲以权谲霸,而纪氏以强本亡。使治家养生必于农,则舜不甄陶而伊尹不为庖。故善为国者,天下之下我高,天下之轻我重。以末易其本,以虚荡其实。今山泽之财,均输之藏,所以御轻重而役诸侯也。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是以骡驴馲驼,衔尾入塞,驒騱騵马,尽为我畜,鼲貂狐貉,采旃文罽,充于内府,而璧玉珊瑚琉璃,咸为国之宝。是则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也。异物内流则国用饶,利不外泄则民用给矣。”)

东汉以后,轻重术及其中的中国古典外贸理论长期为人所忽视。造成这种现象的首要原因,是汉以后儒家思想居主导地位的长期大统一环境。西汉以后“管商”之术在儒家独大的学术氛围里,尽乎成为贬义词。

中国古典经济思想成熟于春秋到秦汉长期的竞争环境,在汉武帝击垮匈奴后,中国周边的弱小民族显得过于落后,这使得《管子》轻重诸篇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用武之地。欧洲则不然,自古列国交锋,所以西方人注重经济竞争。梁启超明确地看到了这一点,他说:“我国自秦汉以后,为大一统之国者千余年,环列皆小蛮夷。其文物势力,不足与我相竞,故谋国者于对外政略,莫或措意焉。即有交涉,亦不过攻掠战争之事。若夫经济力之一消一长,能影响于一国之兴亡,此则秦汉以后之政治家外交家所未尝梦见也。欧洲则不然,彼自千年以来,皆列国并立,势均力敌,境壤相接,交通夙开,故其人之奋于商战也。”12

最早对轻重之术发难的当属魏晋时代的著名学者傅玄。他在《傅子》一书中称:“《管子》书,过半是后之好事者所知,《轻重篇》尤鄙俗。”13近代西方经济思想涌入后,在西方学术统治中国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的大背景下,轻重术作为失去应用价值的“古董”被纳入经济思想史。

倒是美国自二战以后,就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中国古典经济理论。在国际贸易领域“以我无用之货取其有用之物”“以虚荡其实”,真正做到了“内守国财而外因天下”。在人类早已从根本上脱离了以物易物的商业时代,这里的“虚”主要指的是纸币,而“实”则指各种商品。

二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向世界市场注入美元,同时实施保护主义的贸易和投资政策,进而实现其“内守国财而外因天下”的战略目的。

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教授,独立金融和经济分析专家迈克尔·赫德森在《全球分裂:美国统治世界的经济战略》一书中,描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美国与德国的贸易关系时写道:“新形势对于德国来说尤其棘手。德国外向型的发展繁荣成果被美国国库吸走了。德国工业雇用了来自土耳其、希腊、南斯拉夫及其他地中海国家的数以百万计的移民。到1971年为止,希腊人口中大约有3%生活在德国,他们生产汽车和其他出口商品,为德国公司赚取利润和外汇。许多私人公司从外销中获利。然而当大众汽车和其他商品运往美国时,德国经济却遭受了损失。公司可以用其收到的美元与德国央行兑换马克,因而可以确保外销的利润,但是德国央行只能用这些美元购买美国短期国库券和债券。1970—1974年,当美元与马克相比贬值52%时,德国央行失去了其美元存款三分之一的价值,其主要原因是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侵蚀了美元34%的本国购买力。更糟糕的是,德国发现自己和日本、加拿大、瑞士一起为美国的国内外开支项目融资,包括东南亚战争和对以色列的军事支援,而他们是不愿支持美国的这些政策的。”14

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纂茈之谋”的美国版本,美国正是用轻重之术宰制天下的。这则计谋大意是说:从前莱国擅长染色工艺,紫色的绢和紫青色的丝绦在莱国一纯只值一锱金子,而在周地则价值十斤黄金。莱国商人知道后,很快把紫绢收购一空。周国却拿出筹码(马)作为抵押,从莱国商人手里把紫绢收购起来,莱国商人只握有等于货币的筹码。因此莱国失掉了收集起来的紫绢,而只好用筹码收回钱币了。这则故事出《管子·轻重丁第八十三》,作者总结:“自故可因者因之,乘者乘之,此因天下以制天下。”

今天美国人手里没有“马”,他拥有的是同“马”本质一样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