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中盘”不是普适的营销路径

口子窖的成功绝非偶然,它实际上是踩上了自2000年开始的中国城市消费升级的潮流。

今天在中国快消品领域排名前三甲的品牌多是从2000年开始发力:食品行业的福建军团如达利、雅客,休闲食品里的洽洽、真心,糖果行业的阿尔卑斯、金丝猴,乳品里的蒙牛,啤酒里的华润雪花等。白酒行业的新品牌更是层出不穷:水井坊、国窖1573、金六福、小糊涂仙、百年皖酒、高炉家酒、茅台迎宾酒、王子酒、五粱春、金剑南等。

口子窖成功的必然性并不意味着“盘中盘”手法具有“普遍适用”的规律性。

盘中盘在缘起上是一种符合产品价格与渠道定位,借助了优质经销商核心渠道资源的低成本启动市场的方法(所谓的低成本是指与传统白酒依靠大媒体轰炸启动市场的手法比较而言),口子窖的成功是两个关键因素:

一是紫牛式产品赢得“喷嚏性消费者”(高汀《紫牛》一书中对喜欢追逐时尚潮流消费群的称呼),形成重度意见领袖消费群影响轻度、尝试消费群的品牌扩散路径。

二是先渠道后传播的品牌建立路径,口子窖将企业的有限资源率先投入渠道建设(买店进场、买断促销、常年促销人员),在积累到新品的收益时投入大媒体传播,扩大品牌影响。因此,口子窖的关键成功因素(KSF)不是“盘中盘”模式,是优秀的产品(包括价盘的设计)+符合当时市场环境的渠道方法。

那么“盘中盘”思想究竟有什么意义?

盘中盘究其根本是一种“渠道方法”,这种渠道方法洞察到中国白酒即饮终端的变化趋势,即“三化趋势”:

第一,渠道的狭窄化。各地文化型白酒的开发,使这类白酒的销售终端缩小到中高档酒店及大型KA超市,这就加剧了这个渠道终端里的竞争,加上白酒新贵们无所不用其极的灵活营销手法与拼力一搏的资源轰炸,白酒“小盘”成为掌握新品生死的关键因素。

第二,渠道的资本化。过去的白酒销售,知名品牌加上客情良好的经销商、再加上给点小礼品就可以轻松进店,现在是进店费一分不能少。用促销导购不仅要买断费或包场费,还要支付人员管理费,还有酒店服务员的开瓶费、客情费等等。销量不好,即使不被酒店清场也是放在柜台底下。上述情形我们称为“渠道终端资本化”。渠道终端不再是低成本获取的销售网点,而变成任何品牌进入市场的第一笔“投资”。

第三,渠道的封闭化。尤其在酒店这个虽已大型化但运作管理的透明度却远不如现代KA商超的环节,各类地方白酒企业及经销商都在用各种手法封闭终端,如买断促销权、专销等。而白酒品牌仍采取代理商渠道模式,大型白酒经销商通过综合供应及灵活的人际技巧,可以与核心酒店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关系,树立起强固的“渠道门槛”。

“盘中盘”是中国白酒营销里采用“先渠道后传播建立品牌”的样板,口子窖打破了传统白酒的“标王式”营销手法,树立了新市场环境下“在渠道上建立品牌”的新路径——从这个角度看,盘中盘无疑是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营销创新。

但所谓的“盘中盘”模式本身并非是普遍适用的营销规律或方法,今天白酒企业的新品上市已经陷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尴尬境地,简单模仿“盘中盘”的渠道路径变成消耗资源的无底洞——这种将特殊手法变成普遍规律、以单点因素代替体系作用的“简单归因”思维模式,是中国营销思想界对企业造成最大损伤的风气,不亚于在当年“整合营销传播”风潮下鼓噪企业虚掷的几百亿电视广告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