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Reasons for Frequent Failure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A Comprehensive Analysis《并购经常失败的原因:综合分析》

很多企业可谓“成也并购,败也并购”,并购因此成为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抉择。并购的失败是否“有迹可循”?是否真的像有些学者指出的那样“并购成功或失败全凭运气左右”?

如果您在寻找能够涵盖所有关于并购失败因素的研究成果的书作,那么这本《并购经常失败的原因:综合分析》就是您要找的那本书。它并非市面上那些常见的对并购失败因素的相关研究书作,而是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的一本书。

孟子曰:“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作者博采众长,成就了这本“集大成”之作。学者托马斯·施特劳执笔时并没有“另起炉灶”,而是对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研究。他指明了先前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即虽然相关研究已非常丰富,但之前的学者仅从单个维度对影响并购业绩的因素进行研究,没有将这些因素放在统一的框架下进行综合考量。鉴于并购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复杂课题,某一因素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建立一个能够包容这些所有因素的框架是非常有价值的。作者尝试着建立了这样一个框架,为管理人员综合考量各种影响并购业绩表现的因素提供了一个模型,也为后继学者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书共分为6个章节,前三章侧重理论探讨,即对很多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整理和概括,后三章侧重实证研究,即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102项并购交易进行量化分析,评估各种因素对并购业绩表现的影响。作者总结道,前期的研究成果所显现的致使并购失败三个主要原因分别是:标的公司选择不当、支付过多对价及整合失利。除了这三项原因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会致使并购的失败。这些大量的因素为管理人员在并购中进行综合考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作者在审阅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模型,使这些因素可以在这个模型中“对号入座”。这个模型分为三个维度:战略管理方面、组织表现方面及金融财务方面;每一个维度又被作者进行细分,比如金融财务方面被划分为三个小项:收购溢价、竞标程序、尽职调查;而每一个小项还可以根据需求继续进行细分……如此便形成了一个得以延续的树状图,而这些“枝丫”都能够对并购后的业绩表现产生影响。通过这个有机模型,几乎所有的相关因素都能够被收录进去,以备相关人员综合分析所需。

“逆向思维”是很多成功投资者的标配,比如众所周知的“巴氏投资秘诀”——“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本书可谓对“逆向思维”的一场深刻实践,即并没有去寻找并购成功的原因,而是逆向而为,去寻求并购失败的因素。那么我们也利用“逆向思维”来验证作者的“模型理论”,即如果我们不将这些因素放在一个统一模型中进行考量会怎样?

比如假若我们只从其中的金融财务维度进行考量,是否会给企业价值带来伤害呢?其实,现实中已有这样的实践,比如很多经理人、并购实践者及投资者过于专注并购带来的EPS(每股收益)成长,他们认为稳定且激进的EPS成长将带来股票的高涨。因此,他们会通过操纵盈余管理或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使合并后的新公司在账面上体现出更高的EPS。

除此之外为了使这个数值保持每年稳定的增长趋势,必须实现逐年递增的收购交易量。事实证明这种收购策略是不可持续的,它阻碍了企业长远发展的道路,使企业丧失坚实的基础。

比如美国LTV公司通过这一方法实现了从1948年的一个小公司成长为1968年的排名为全美行业第22位的大公司。但1969年由于美国司法部反垄断司开始执行限制命令,LTV公司的交易循环链断裂,最终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因此,正确的收购策略不但要考量财务因素,更要从企业战略角度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且所有的相关因素都不可忽视,这才是企业通过并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光明之路。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提到其构建的这个模型可能依旧无法捕捉到所有的相关因素,但相信它能为后继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作者希望更多学者能够帮助完善这个模型,毕竟“一枝独秀”,不如“百花齐放”。相信这些价值珍贵的研究成果能够指导并购实践者,为其带来“并购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