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仅仅把平台化定义为企业组织模式变革范畴的话,似乎过于狭隘。平台化组织的打造,是对企业经营思维的一种转变,是对企业经营模式的一种变革。因此,平台化组织,并非简单关注组织形式本身如何去设计,而是要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笔者认为,平台化组织,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1.平台化组织是以分工为前提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理念,科层制也好,生态圈也罢,企业组织存在的本质仍然是以分工理论为前提。作为一个整体,企业扮演的是整个社会经济中的一个小单元,从事的是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业务。在企业组织内部,各个机构或者现在比较流行的“经营单元”的叫法,承担的是企业内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业务。主要变化在于业务的运作机理有所不同,开放性、扩展性有所差异。
2.平台化组织是以客户为中心
现在普遍流行的科层制管理模式,是典型的指令式模式,自上而下层层传递指令,自下而上层层反馈,管理决策往往聚焦于金字塔的上端。在互联网时代,这种经营决策机制对外部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已经明显滞后。平台化组织打造的目的之一,就是拉近与外部客户的距离,对客户需求即时响应。我们与外部客户的需求贴合越紧密,对企业内部的服务与支持要求就越强。由此也会导致内部组织单元分工和定位发生变化,也就产生所谓的“内部客户化”。
3.平台化组织是相互独立而又紧密协同
举个形象的例子,在一片森林中,植物、动物、土地、小溪各有各的功能。在这样一个生态环境中,任何一方都可以独立生存,但是缺乏任何一方,生态环境就会被打破。没有溪水,植物就会干枯,土地就会风化,久而久之就形成恶性循环,生态圈就不复存在。因此,平台化组织的构建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平衡才能实现自我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