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干家直播间】总编替你问专家
时间:6月2日周一晚上19:00
专家:王春强,资深企业管理咨询顾问、组织与管理变革专家。
超过20年一线实战经验的资深企业管理咨询顾问和组织管理专家。服务近百家企业,横跨20多个行业。咨询领域覆盖战略规划、组织变革、流程再造(BPR)、人力资源、研发(IPD)、供应链(ISC)、销售、内控等企业管理全域。
深度参与华为ISC、IPD、ERP等关键变革项目,奠定管理咨询职业基础。
创办管理咨询公司,聚焦流程与组织变革、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跨行业、跨类型企业服务经验。
曾任大型手机制造企业执行副总兼COO,具备甲方视角和运营管理实战经验。
著有:《规则定成败:突破中国式管理死弯》《管理:以规则驾驭人性》《打造集成供应链:走出挂一漏十的改善困境》《不读韩非子,怎么当老板》。
主持人:张本心,识干家(博瑞森图书)创始人&总编辑,22年管理图书策划出版经验。
访谈主题:从底层逻辑到顶层设计(2):从目的到手段
说明:直播文字版根据直播内容制作,详情扫码看直播回放
观看建议:
一、管理的底层逻辑:运筹逻辑与人性逻辑 时间:04:36
上次直播主要讲解了管理中的两个底层逻辑,即人性运筹逻辑和人性逻辑。
(1双逻辑理论
运筹逻辑:面向“物”或“无主体性的事物”,核心是追求效率。例如生产流程中的“串行变并行”“资源重用”等十几种范式。
人性逻辑:面向“人”,核心是确保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规则、权力、文化三种途径驾驭人性,包含30多种范式。
两者关系:企业管理需同时处理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二者交织构成管理的底层逻辑。
(2历史与现实的印证
很多企业变革失败,往往是因为只重视运筹逻辑,忽略了人性逻辑
案例1:王安石变法失败:过度依赖运筹逻辑(政策设计),忽视官僚执行层的人性逻辑(利益抵触)。
案例2:流程再造理论的争议:麦克·哈默的流程再造因忽略人性逻辑,导致90年代后广泛质疑。
二、通用方法层:从目的到手段的模型 时间:12:19
(1基本框架
目的:明确行动意图(如“缩短工期”“提升客户需求契合度”)。
手段:服务于目的的具体方法(如“优化流程”“调整组织分工”)。
关键桥梁:
事物特性:对相关对象属性的理解(如加法结合律、阿基米德原理)。
约束条件:环境与条件限制。
(2经典案例解析
1. 案例1:高斯求和 时间:15:16
利用自然数的加法结合律(事物特性),调整计算顺序(手段),快速求解前100项和(目的)
2. 案例2:曹冲称象 时间:23:43
目的:称量大象重量
约束:不能宰杀大象、无大秤。
手段:利用船的吃水深度与重量关系(事物特性),以石头替代称重。
三、工程逻辑设计的核心:掌握事物特性 时间:26:10
1. 本质规律
一切人类行动本质上都是对事物的干预,为了达到目的,人会对客观事物进行干预,这种干预的逻辑可称为工程逻辑或干预逻辑。基于此,构建了一个简单模型:左边是目的,右边是手段,手段服从于目的。中间连接目的和手段的,下面是环境和条件约束,上面是相关事物的特性及关系。这些特性和关系的素材来源广泛,包括生活经验、常识、类比、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标杆等。
2. 解释: 时间:27:12
(1) 钓鱼:钓鱼高手深入掌握鱼的习性(如水温、饵料偏好),动态调整策略。
钓鱼和企业管理类似,企业管理中,以客户为中心,就要像了解鱼的习性一样,深入理解客户需求,且客户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受场景、处境等因素影响,不能简单套用模型,要在变化中准确捕捉。
(2) 开山:古代最初用凿的笨方法,后来发现石灰岩经烤和泼水会炸裂,利用这一特性提高了效率;炸药发明后,采用定向爆破;现在则使用盾构机。技术进步使工程手段不断升级,技术进步(如炸药、盾构机)源于对石灰岩特性(遇水炸裂)的深入理解,这体现了人对事物特性理解的深入推动了进步。
3. 案例: 时间:34:21
案例1:项羽破釜沉舟,利用了人性逻辑。当时项羽兵力处于劣势,他破釜沉舟断绝后路,让士兵陷入绝境,激发了士兵潜力,使其只能全力作战,因为抓住了人在绝境中潜力能超生理极限发挥这一特性,最终取得胜利。
案例2:三个和尚没水吃,原因在于人性,有的和尚不想吃亏,有的想搭便车。解决办法是基于对这种人性特性的了解,制定公平规则,如三人轮流挑水,或者两两组合轮流挑水,通过规则解决问题。
案例3:韩信和关羽在战争中,利用河水特性,分别通过决堤水淹敌军取得胜利;诸葛亮是用火高手,对火的特性理解深刻,在多次战役中巧妙用火,这些都是借助大自然力量,基于对客观事物特性和关系的理解取得成功的例子。
案例4: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是反面案例。守株待兔者把兔子撞树的偶然事件当成必然,对事物特性认知错误;刻舟求剑者不懂物理学知识,错误认为船和水的关系不变,对事物特性理解有误,基于错误认知设计的行动必然失败。
案例5:加拿大棕熊掌握三文鱼在特定季节会逆流而上产卵、跳跃的习性,在合适位置等待捕食,从其行为可看出它掌握了事物特性。
4. 目的手段模型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范式 时间:43:49
不同领域都可使用目的手段模型,但工程逻辑属性不同。几何学中,利用公理和定理解题,公理不可证明但被认可,定理作为依据用于推理;兵法中有各种范式,如围魏救赵、围点打援等,武将学习兵法就是学习这些范式,理解其适用场景、条件约束和作用,才能灵活运用。在管理领域,上次讲的运筹逻辑和人性逻辑范式,也相当于推理过程中的定理定律,可直接应用于组织流程设计。
5. 优势需求与商业逻辑 时间:48:11
理解客户需求的关键在于识别"优势需求"(优先级最高的需求),需在众多维持性需求中精准排序。
案例1:药家鑫案例
药家鑫驾车撞伤农村妇女后,因恐惧被讹诈,选择"杀人灭口"作为"优势思维"下的解决方案,反映其将"规避风险"置于道德与法律之上。
案例2:李莫愁案例
《神雕侠侣》中,李莫愁被困情花丛时,优先选择"损人利己"(牺牲徒弟脱困),而非黄蓉建议的无害方案(用道袍包土垫脚),体现其"不损人不能利己"的优势思维定式。
优势思维的本质是决策时对选项的优先级排序,不同价值观会导致截然不同的选择(如药家鑫的恐惧驱动、李莫愁的极端利己)
商业与人性案例共同说明:优势思维可能导向创新或灾难,取决于价值基准。
四、工程逻辑视角看传承、变革与第一性原理 时间:51:50
人类很多行为靠传承,从大历史角度看,模仿对人类进步有重要作用,生物学上的镜像神经元使得模仿成为可能。但在企业层面,简单模仿成功率低,因为标杆背后有特定环境条件要求,多数人不了解就盲目模仿,容易失败。
从目的到手段的模型本质上是反教条、反模仿的,类似于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该原理强调实现目的时,不受传统做法和权威的束缚,基于对事物特性的理解去思考手段,以目的为唯一约束,手段服务于目的。在企业管理中,不能盲目模仿标杆,要关注自身环境、约束和事物特性,找到适合自己的逻辑,否则容易陷入邯郸学步的困境。
五、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从价值定义到手段设计 时间:59:09
在企业管理领域,构建管理体系、组织体系和流程体系时,在目的和手段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环节 —— 价值定义。很多企业在进行组织设计、流程设计时,忽视了对模块价值定义的思考,导致目标和手段缺乏依据。
1. 模块级设计三步法
Step1 价值定义:明确模块的核心价值(如采购部是“保障可持续供应”还是“单次成本最低”)。
Step2 目标设定:根据价值定义拆解具体目标(如“总成本最优”“介入研发选型”)。
Step3 手段设计:结合范式(如“专业化分工”“业务闭环”)输出流程与组织方案。
2. 案例:传统采购 vs 华为采购
传统采购:
价值定义:单次交易成本最低。
手段:砍价为主,质检靠条款约束。
华为采购:
价值定义:综合成本、质量、交付的平衡。
手段:介入研发选型(如用铝替代铜)、建立供应商长期合作。
总结:这体现了企业对模块的价值定义决定了组织和流程设计的目标,目标又决定了采用的手段。进一步看企业管理中模块级和流程级的构建,其内核仍是目标手段模型,只是更加复杂。模块级设计先进行价值分析,确定模块价值定义,再设定目标,然后进行关键逻辑设计,输出初步设计原则和流程地图;流程级设计是在模块级基础上,更细化地设计,输出组织结构、职责说明书、具体流程和各种模板。
3. IPD研发体系设计
以华为 IPD(集成产品开发)为例,研发体系的价值定义之一是实现对客户需求极限的契合性,在乌卡时代(VUCA),这一定义基于对市场、客户需求和问题差距的分析。基于此价值定义,确定两个工程目标:一是准确对焦客户需求,二是正确把需求转化为产品。为实现这两个目标,采用三个关键工程逻辑:产品策划和产品管理专门化、需求管理专业化、需求到产品的旅程严谨化。
在产品策划和产品管理专门化方面,传统企业产品策划和管理多由研发兼职,存在诸多问题,如精力有限、专业知识不足、对客户需求理解不够等。而华为成立专门的产品部,有产品经理,使产品策划和管理在组织和流程上都实现专门化,形成跨部门流程,遵循 “预而后行” 的范式,在产品立项前进行充分的市场洞察、分析和需求收集,多个部门参与评估产品可行性,确保产品与客户需求匹配,供应链能支持,提前明确客户卖点等。
需求管理专业化也是华为 IPD 的亮点。传统企业对需求管理零星、不系统,信息易丢失。华为把需求作为业务对象进行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大型企业建立专门需求管理部门,中小企业可由产品经理等兼职。需求管理流程包括需求收集、分析、分发、实现到关闭,从原始需求(客户原话)到初始需求(专业表述),再到产品包需求、技术规格,最终实现产品,形成完整闭环,确保需求得到有效管理和实现。
价值点:研发体系需极限契合客户需求(乌卡时代要求)。
手段:
产品管理专门化(独立产品部取代研发兼职)。
需求管理闭环(OR流程:收集→分析→分发→实现→关闭)。
需求多态转换:客户原话→专业术语→技术规格(如“音量不够”→“赫兹提升”)。
4. 案例:丁谓建宫
用丁谓建宫的故事来通俗理解从目的到手段,以及业务逻辑对组织和流程设计的决定作用。宋朝皇宫失火,丁谓负责修建,他的目的是在最短时间内修好皇宫。他采用的手段核心是挖一条从皇宫到汴河的沟,这条沟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挖沟的土直接用来烧砖,节省了运土制砖的时间和成本;沟与汴河连通后,可利用水运运输从南方采集的建筑材料,解决了陆运不便的问题;皇宫建好后,用建筑废料填沟,恢复原貌。
基于这一工程逻辑,整个业务流程得以确定,如先挖河、烧砖瓦,再通过河道运输材料,最后进行建筑施工。同时,根据专业化分工原则,组织分工也随之明确,设立河工部、窑厂、建筑部、采办部等部门。这表明先有业务逻辑(工程逻辑),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后,组织分工和流程设计自然就确定了,即业务逻辑决定组织和流程。
六、总结:管理的逻辑链条
1. 底层逻辑:运筹+人性双线交织。
2. 通用方法:目的→(事物特性+环境与条件约束)→手段。
3. 顶层设计:价值定义→目标→组织/流程(如华为五相系统)。
4. 金句摘要:
- “客户需求是本念不完的经,需动态捕捉。”
- “业务逻辑决定组织和流程,而非相反。”
- “技术进步是无副作用的真正进步。”
王春强老师的“从底层逻辑到顶层设计”是启发大家的思路,这套从目的到手段的方法,一方面是在探索管理领域类似于第一性原理的落地方式,帮助大家跳出传统权威依赖的思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华为等案例,让大家从底层逻辑理解标杆企业管理方法有用的原理,而不是僵化地模仿其表面形式,这样在学习和创新管理方法时能更加深入、有效 。下次直播在6.8周日15:00-16:30,王老师将围绕“管理体系打造”展开,希望大家准时收看。
欢迎扫码购书
【识干家直播间】扎根工作现场 总有好方法
每晚7:30,周末早中晚,总编替你问专家
你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直播主题
让管理书背后的专家走出来为你讲解
你可能不需要最新的管理理论,但你需要见过100遍类似情况的实战专家
1.5小时的陪伴,让成长在潜移默化中发生
告诉【识干家】你关心的管理话题、工作难题……
总编张本心13611149991(微信同号,填写“识干家”验证通过)
直播预告列表
一键预约全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