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管理企业不能靠“罚”

有不少企业管理者相信:管理企业,一罚就灵!读者您的看法呢?

有一天,我们顾问在辅导某企业做管理的过程中,发现白班和夜班交接班过程中经常出问题,建议客户有关人员起草一个交接班工作管理办法。第二天,顾问收到了一份草案,草案的内容大致是:交接班注意事项(1、2、3…条) + 否则将对不执行的班次或员工处以罚款(备了一份罚款细则)。就我们的经验看,这样一个管理办法,如果付之实施,效果一定很有限,而且生命力大概就在一个月以下,超过一个月之后,这件事情本身将会不了了之。最后,顾问手把手教他们做了一个不带罚款条例又融入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智慧的交接班管理办法,对于这样一个管理办法,客户老总看了之后感佩良多,觉得管理上值得学习的东西(观念和方法)太多了!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许多管理者以为管理就是通过制度管束员工,他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对“罚”产生了一种依赖,以为管理就该是“罚”字当头,担心没有“罚”管理力度会不够,所以“罚”的思想在企业管理者中还相当有市场。而且再加上“初级阶段理论”,好像就更“无懈可击”了。初级阶段理论的要点是,我们企业还处在初级管理阶段,再加上员工素质差,没有“罚”是行不通的。

每每看到管理者说这话时坚定的神态,我就知道,他确实从“罚”中得到过“实惠”。通过重罚,产品品质恶化的现象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遏制,通过重罚,管理者的“威信”也树起来了,因为员工开始“怕”自己了。

但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过多的罚还会给企业带来什么?难道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比罚更有效的方法了吗?即便我们也认同奖在管理中存在的价值,我们又该怎样让奖的文化逐步替代罚的文化而成为主流?

对于“罚”的好坏,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也需要存在“罚”的制度,只是管理者对它的期望不同而已。有些企业管理者缺乏耐心和管理智慧,期望“以罚代管”;聪明的管理者正好相反,他会在培育员工习惯和公司文化上下足功夫,而对“罚”采取十分慎重和分别对待的态度。本人的观点是,任何一个管理者都应该尝试用“心”和“智慧”管住员工,当你对“罚”产生喜好的时候,请立即检讨和怀疑自己……因此,罚是一种无奈的管理之举!

尽管我不拒绝必要时采取“罚”的做法,但是,我们却看到泛滥的“罚”(特别是满天飞的罚款)所带来的另一面,员工缺乏自信,上下级缺乏互信。通过“罚”即便可以维持一定管理水平的话,但是企业所需付出的管理监督成本和信用成本(员工对企业和管理者失去信赖)是相当巨大的,而且可以肯定员工的自主管理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是不可能实现的。我经常听到来自企业家朋友的抱怨,为什么员工不说真话,现场管理者为什么老是对问题遮遮掩掩,现场员工隐瞒不良事实造成客户投诉等等。

在一家生产线路板的企业里,罚款条例做得相当到位,诸如损坏一个芯片罚多少,漏一个焊点罚多少,划伤一个外观件罚多少等等。但是,现场发生的情况却令人防不胜防。最令管理者头痛的是,数量变得不准确了。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员工将不慎损坏的零部件丢入垃圾桶或下水道(消灭证据),以躲避公司的处罚。

而另外一家做复印机的企业,却反其道而行之。在这家企业里,没有一条关于作业错误(在这家企业有这样一个假设,绝大多数作业错误都属于“无意识差错”,而非员工有意为之,可能是管理方法或生产工艺出了问题,责任在管理者!)的罚款条例,发现问题是会受到鼓励的。在这家企业里,作业错误是不罚的,但是错了之后不按规定进行登记是要受处罚的,这就是所谓的分别对待。通过对每一个细小的作业错误进行细致的登记,比如外观件划伤,班组长或主管们会根据划伤的严重程度决定进行相关的作业改善。

正确的做法是,逐步删除和大幅度减少无法使员工看到自己进步的“罚款和惩处”条款,增加奖励创新与改善的激励内容。减少“罚款和惩处”并不是让其不承担责任,而是让其学会充分暴露自身问题,真实地反映管理现实,并通过对问题的真实把握和持续不断的改善来杜绝问题的再发生。

实施以激励为主的管理制度,通过肯定员工的进步,使管理中的不确定因素在持续改进过程中得到控制,使困难和问题在事发初期得到解决。所以,我们反对一切对人的不文明管理行为,主张通过对事、对方法、对手段的改进与控制达到持续提升之目的。

 

我有一位要好的企业家朋友给我讲了一个让员工养成良好习惯的好例子。

这是一家外资企业,由于第一任领导平时不注重细节管理,以至于在员工中养成了某种“惰性”。具体表现为,纪律懒散,做事马虎。我的这位企业家朋友是第二任总经理,到任之后,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并尝试改变这种状况。他是一位了解人性和懂得管理规律的管理者,他没有期望用制度让员工改变,也没有对违规的员工进行处罚,而是采用了一个更加人性和更需要耐心的“好办法”。

某日,他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和保安队长开了一个短会。在会上他提出,要大家一起用足够长的时间,让员工养成整齐穿着工衣的好习惯(突破口)。他这样做的理由是,只要保证每一位员工有一天能够做到工衣干净,穿着整齐,系上风纪扣,员工纪律懒散和做事马虎的态度就将得到彻底纠正。说明了重要性之后,他和大家约定了一个游戏规则:

1、花三天时间,让各部门经理对所有下属包括保安进行说明和教育。

2、由人力资源部找员工做模特拍一张标准着装照片,具体标识着装要领,并做成大幅“着装标准”张贴在厂区入口处。

3、第四天开始,由保安部门派员按公司要求对每一位员工的着装进行检查。发现与标准不符的情况,确认员工所属部门,并立即联系其部门领导直接到门口领人,不得有误。保安员要注意文明执法,不与员工发生冲突,如有挑战规则者,可以记录名字,由公司给予严重警告处分(一种比较严厉的行政处分)。

4、如此循环往复地持续坚持了半年多时间,员工终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这位老总告诉我,在规则开始运营的初期大概有一周左右的时间里,他本人每天早上会出现在现场,目的是为了保障文明执法,避免冲突和树立保安权威(如果初期老总不在场,保安是叫不动部门管理者的)。在之后的一年时间里,他还时不时地在工厂入口,守望保安的执法过程。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好办法”(让部门管理者到门口领人)与“持续坚持”(公司领导的意志和坚持)是养成员工良好习惯的关键。如果不懂得这样一个规律,而期望出一个制度让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肯定不会获得成功,就会走入“习惯性失败”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