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球来看,各种管理思想、管理文化目不暇接,让人眼花缭乱,不知道自己企业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思想、文化、方式手段。各种思想文化、方式手段都有自己的土壤与环境。就拿持枪来说,在美国合法,并且美国大众认为是有效保护自己的必须手段。如果在当今的中国举行大众持枪的讨论,恐怕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反对放开枪支吧。企业管理也是一样,在某些国家、或者在一个国家中的某些行业行之有效的管理思想、方式手段,未必就完全适合中国企业或其他行业。一方面,国内企业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某些基于西方价值观的企业管理思想有抵触。另一方面,大部分国内企业尚缺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历练,全盘照搬某些国外企业的管理思想、方式手段,必将造成水土不服,在许多领导看来“先进的”、“科学的”管理思想、方式手段,推行过程中不是事倍功半,就是虎头蛇尾,甚至中途停止。记得一位上任一年的大型企业的老总对我说;“我们公司3年花了近300万推行某项目,培养了一批‘黑带’、‘绿带’,但我认为对我们管理上提升的效果几乎是零”,当我去现场看了该企业混乱的现场后,我基本认可这位老总的结论,因为在一个现场标识不清楚,工具、工装、零部件、消耗品乱摆乱放,休息室又脏又乱,只靠少数“黑带”、“绿带”下功夫,大部分员工并没有参与进来,员工们只动手不动脑、普遍缺乏认真对待细节的企业里,很难想象广大一线员工的各种工作质量、工序操作质量会有很好的稳定性。另一大型企业的制造部长也对我说“推行某项目一年多,那些下面报告上来的所谓效果,基本上都是公司投钱技改的项目,不推行这个项目、不培养这么多“黑带”、“绿带”,只要是按公司计划中的技改进行的话,同样会有这些效果”。
管理界有一个共识: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全体员工的智慧与潜能获得充分的激发。事实上,企业最大的绩效不是目标控制的结果,而是员工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的总和。反之,如果全体员工的智慧与潜能没能获得充分的激发,那么无论所谓什么先进的思想、体系、方式方法,都无法取得最好的效果,结局不是事倍功半,就是中途停止。因此,发挥全体员工的创造力十分重要,管理者要能使得员工的进取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最大发挥。“没有人喜欢自己只是螺丝钉,只是听命行事,工作一成不变”,应该给员工思考的空间。其实,员工在受雇于企业时,就已经将自己宝贵的时间奉献给企业,如果不妥善运用他们的智慧也是浪费。在许多优秀企业的文化里,没有消极的员工,只要方法正确与否,即使落后者也会在团队的带动下发生变化。许多优秀的企业不赞成惩罚文化,相反是处处关爱员工,当错误或问题发生时不责备个人,而是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更正,防止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世界上任何取得巨大成功的企业无一例外地体现着对员工的高度关爱,只有让员工真正有被尊重的感觉和取得成就感,企业才有凝聚力,才能得到长足发展。“持续改进”和“尊重员工”也是“丰田生产方式”的内在精髓和经营的基本方法,丰田正是通过尊重员工,促使员工积极参与工作改进从而实现团队合作和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深层次实现“持续改善”,把草根文化发挥到了极致。
企业肯定需要精英:非常了解与掌握先进思想、体系、方式方法的人,需要这些精英根据企业现状,选择符合企业各阶段实际情况的体系或者方式方法,推动企业管理获得实实在在的提升,并且持续向前。如果精英的决定出了问题,比如冒进,则“欲速则不达”。精英们错误的选择会让企业出现数十年来一直在低水平徘徊的困境。
企业也非常需要草根文化,不可或缺,否则“精英们”无法真正、长期地推动管理水平尤其是现场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虽然可以投钱购买设备、管理软件、可以投资研发新的技术,但产品最终是现场广大一线骨干、工人们制作、加工出来的。他们的工作习惯(职业素养)、他们对改进作业的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最终成本、质量、交期,影响设备能否发挥最大的作用、影响到现场的安全性。我们许多企业的领导、管理者,尚未认识到草根文化的重大意义,对工人的管理重在处罚。就算表面上有“合理化提案制度”(改善提案制度),但面对每年寥寥几件提案,也没人去真正分析员工不积极、不主动进行工作改进的原因,更不会想办法去引导与改进。记得某大型企业领导在6S启动会上说“我们的设备比日本60、70年代的强,可是我们某些产品质量还不如日本60、70年代。什么原因?根本问题就是管理不精细”。要做到管理精细,就必须引导全体员工参与到精细管理中来。
在我20年的管理咨询生涯中,所指导的企业中,国企与民企大致各一半。我认为,企业最大的浪费是广大一线员工与基层干部的智慧与潜能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也就是说只关注精英文化,没有或者不够重视草根文化。现场管理水平的提升不是抓干净、抓卫生、抓整齐,提升现场管理水平是要围绕着每个岗位的P(作业效率)Q(作业质量)C(作业成本)D(流动周期或流动速度)S(作业安全)M(员工智慧与潜能的发挥)来不断进行改进的。最熟悉各个岗位情况的是那些成天在现场工作的广大一线员工与基层管理者,没有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现场管理提升中来,精英们的思想很大程度上会成为‘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