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康德论「通常的人类知性」

──兼与杜维明先生的「体知」说相比较

李明辉

一、杜维明先生的「体知」说

1980年代中叶,杜维明先生首先提出了「体知」的概念,随后分别在不同的场合藉文章或访谈阐释这个概念。这些文章与访谈记录均已收入2002年出版的《杜维明文集》第五卷之中。由这些文章与访谈记录可知:他之所以提出「体知」的概念,主要是为了说明儒家所谓「德性之知」的意涵与特性。底下笔者将归纳杜先生自己的说法,勾勒出「体知」的几点特性。

首先,「体知」一词中的「体」字直接指涉身体,间接指涉「身体」的隐喻所指向之活动,如体会、体验、体悟、体察、体味等。因此,杜先生以embodied knowing来翻译「体知」一词462,可以兼顾这两层意涵。这预设了杜先生所谓「存有的连续」之想法463;落到人身上来说,「身、心、灵、神四层次在儒家的人学里并不是截然分离的四阶段,而是一个连续过程中互相融贯的四度超升。」464

其次,杜先生从张载所谓「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区别来说明「体知」的意涵。依杜先生的理解,「体知」固然是指「德性之知」,但它不能完全脱离「闻见之知」。他解释道:「闻见之知是经验知识,而德性之知是一种体验、一种体知,不能离开经验知识,但也不等同于经验知识。」465这种解释系脱胎于王阳明所说:「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466

第三、杜先生对于「体知」的理解预设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在这个义理背景下,他将「体知」理解为一种「作为转化的行为之知」(knowing as a transformative act)467,并且解释说:

体知必然意味着创造的转化,有体知而不能因受用感而达到变化的功效,是自相矛盾的。固然,体知的创造转化不一定是道德理性的突出表现,但道德理性的体现,必然借助体知的形式,否则便难逃认识的格套。因为这个缘故,体知所预设的知行观不是「知难行易」,而是「知行合一」。468

第四、「体知」是人的尊严在生命之不同层面(感性、理性、智性、神性)的表现,因此杜先生别论及「感性的体知」、「理性的体知」、「智性的体知」与「神性的体知」469。

第五、「体知」具有一种难以明言的特性。以骑脚踏车为例,杜先生指出:学会骑脚踏车不难,但我们很难藉由机械力学、肌肉结构、身心调节、系统控制等经验科学所累积的知识完全精确地描绘并说明「学会骑脚踏车」这个现象470。因此,他解释道:

如果套句中国儒家思想的术语, 「体知」是探讨「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学问。「日用」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适用,「不知」是指没有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因而不得洞察其精义。大家都知其然,但极少有人真正深悉其底蕴。471

以上五点是杜先生为其「体知」说所勾勒出的要点。至于它们是否能构成一套有理论意义的系统,则有待进一步的讨论。杜先生自己也承认:他对「体知」这个概念仅提出初步的构想,希望藉此引发学者的兴趣,进一步深入其中的相关问题。尽管杜先生之提出「体知」说,是为了说明儒家所谓「德性之知」的意涵与特性,但在建构「体知」的概念时,我们不妨借助西方的相关思想资源,作为参考或对照。笔者在研究康德哲学时,发现康德一再提到的「通常的人类知性」(gemeiner Menschenverstand)具有「体知」的若干特征,可以供我们在建构「体知」概念时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