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员与主题间的联系活动

学员与主题间的连接活动是促进学员寻找更多衔接点,促进学员探索与主题相关的信息,由于每位学员的学习、工作、生活经历各不相同,建立的连接也会不同。连接不同没有关系,能够有连接是问题的关键,连接意味着找到了自己的知识接口,搭建旧知识和新知识的桥梁,新旧知识便实现了对话。如果没有这样的连接,意味着主题对于学员来讲是全新的,并没有可以连接的旧知识,需要重新开始。这时学员更需要通过与主题的连接活动来认识它,以便引起兴趣或关注,否则学员不能找到学习主题与自己的关系。

想一想:在实施现场教学时,你应用过哪些学员与主题间的连接活动?看看自己是否能够识别出有一个选项不能帮助学员与主题之间建立连接。

A.​ 展示与主题有关的图片

B.​ 播放与主题有关的视频

C.​ 讨论与主题有关的案例

D.​ 搜索与主题有关的信息

E.​ 提问与主题有关的问题

F.​ 交流与主题相关的话题

G.​ 思考主题带给工作的帮助

H.​ 讲师介绍主题与学员的关系

上述连接活动,除H选项,其他选项均有利于学员与主题间建立连接,当然类似的活动还有很多,不便一一列举。无论选择哪种方式的连接活动均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学员通过连接活动是否建立了与主题之间的连接,具体的连接点是什么。通常这个连接点只有学员自己知道。接下来重点介绍上述连接活动。

A.​ 展示与主题有关的图片。将与主题相关的图片进行展示,请学员间交流与主题相关的信息,通过学员间的交流促进学员对主题的认识,从而实现学员与主题间的连接。

B.​ 播放与主题有关的视频。将与主题相关的视频进行播放,请学员观察视频中哪些与主题相关,这些内容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哪些影响,也可以开展小组内容、交流和代表分享活动。

C.​ 讨论与主题有关的案例。将与主题相关的案例展示、分发或讲述给学员,请学员思考与主题相关的问题,并将自己的思考与小组内或班内学员进行交流和分享,甚至按照案例中的信息进行角色扮演,让学员认识到自己与主题之间的联系。

D.​ 搜索与主题有关的信息。请学员拿出手机,现场上网搜索与主题相关的信息,然后学员之间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有哪些发现。通过搜索和交流让学员自行建立起与主题间的连接。学员参与搜索的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

E.​ 提问与主题有关的问题。准备与主题相关的问题,请学员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分享自己的发现,由于所提问题本身与课程相关,学员在分享自己对问题的发现或理解的过程中已经与课程主题建立了连接。

F.​ 交流与主题相关的话题。请学员回答:在看到课程主题时,你特别想问一个什么问题?看到课程主题时,你想起一件什么事情?看到课题主题时,你想给同学分享什么?

G.​ 思考主题带给学员工作和生活的帮助。列举主题可能给学员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一系列帮助,请学员自主选择,每一个选择均是建立连接的过程。

H.​ 讲师介绍主题与学员的关系。讲师介绍主题与学员的关系,可能会发生连接,但一定是真正的联系,因为连接主体应该是学员,而不是讲师。所以,在学员与主题活动建立连接时,一定要有学员的参与。哪怕请学员说一下选择此课程的初衷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练一练:请结合要设计开发的课程,设计一个学员与学习主题的建立联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