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目标不是创建非盈利性的社会企业,而是以盈利为目标,是否可以借鉴TED的“零成本”运营呢?这种运营方式呈现哪些特点?很多互联网创业者已经在尝试了。其中,在线教育最接近前面提到的公益—免费机制。2012年,MOOC横空出世,搅乱了传统的大学精英教育的“一池静水”。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简称,即大批量在线公开课。几乎同时,中国的门户网站也引进和翻译了这些免费的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分别推出了自己的“公开课计划”,其中,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都有不俗的点击率。
今天,在网上大学Coursea上的一门“人工智能”课程,有来自全球一百多个国家超过16万人报名学习,报名者数量惊人,和课程的大部分内容免费,只在考试或者一对一辅导方面收取少量费用有关。当优质教育的门槛从每年数万美元降到几百甚至几十美元的时候,大学教育,以及过去被认为只有精英才有财力和时间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大规模地向发展中国家的普通人普及。在妇女长期不能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的地区,MOOC课程成为她们提升生活质量的唯一途径,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又会影响她们的子女的素质。因此,MOOC课程除了开辟在线教育的蓝海外,创造的社会利益不亚于TED等公益组织。
现在,我们的探索已经进入成本接近于零的水平。实体世界中有没有类似数字产品的“免费品”?如何用互联网思维让它们的价值放大?在大规模制造中,商品被成批生产出来,批量越大,单品的平均成本越低,当成本被收回后,每售出一件单品,就变成厂商的利润。对厂家而言,还未售出的单品就是“零成本”的。如果这些单品未能如期转化为利润,则要为它们付出仓储和保养的成本,不仅使利润减少,还意味着保有成本增加。这时,厂家有动力以几乎“免费”的低价脱手这些产品,过去,它们被称为“尾货”或“甩单”。我们常常在季末或年末的时候看到商店中贴出“甩货”或“清仓”的广告。虽然价格便宜,但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能在需要的时候找到正在“甩货”的厂家。
而互联网的优势是可以空前地集中这些厂家急于脱手的“尾货”,然后聚集起大量的买家,无论是团购、秒杀,还是电子优惠券,这些促销手段都是在挖掘零成本的优势。淘宝网凭空创造的“双十一”网购节发源于高校学生戏谑性杜撰的“光棍节”,有搞笑的因素,有助于口碑传播和参与。更重要的是,11月11日接近于年末,许多企业,尤其是纺织品行业在年末有清仓的压力,此时的超低价格让年轻的网购买家无法“hold住”。对厂家来说,这些商品本来已经是“零成本”,只要周转出去就节省了保有成本,这正是二者能在网络上一拍即合的原因。
可以看看网络上最常见的团购或秒杀的商品类别,它们集中在服装、鞋帽、家电、建材、钻石等相对集中的品类上。正是因为这些品类的产品供应量相对集中,而所有的“促销款”都是早期的“畅销款”,也就是说,厂家已经从前期销售中收回了成本,也获得了收益,而剩下的“尾货”对他们而言已经成了“零成本”。此时,周转率越高,对厂家就越有利。但那些专门设计的新服装或需要一对一服务的品类很少进入团购或秒杀的选项。
这不等于说服务业类似的“零成本”就不存在。固定航线的飞机中空着的座位、旅游淡季时旅馆空置的房间、电影院里已经排定片期但仍然空着的座位……这些都属于已经确定要付出的成本,但还未能产生收益的“服务业尾单”。只要它们能产生一点收益,对供应商而言都是更好的选择。互联网并不能改变这些产业中的成本构成,但是能有效地告知有这些消费需求、可以自行确定消费时间和地点的潜在客户,你是否愿意以低廉的价格获得相同品质的服务,而且不必经历“旺季”争抢战?各种各样的价格对比工具也可以把这些“零成本”服务推荐给消费者。因此,只要稍微留心或在某些比价网站上注册后,就会在邮箱中收到旅游产品的打折信息、超低价格的电影票等超划算的服务选项。
总结一下,前面已讨论过的最低成本都在何处?它们的价格是否接近为零?生产者自愿放弃版权的数字商品、厂家的尾货,被闲置的服务能力……从厂家的角度看,它们已经是“零成本”的,但是对消费者而言,它们并非免费品。不过,在现实世界中,的确存在着比这些商品成本还低的产品和服务,在互联网未能将这些信息汇总之前,它们未被计入GDP,也不在市场上流通。因此,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些产品和服务可以产生的价值。
TFN是一家非盈利性组织,在85个国家有900万会员。会员可以自愿捐赠家中的闲置品,有5000个当地团体负责免费取走捐赠品,然后转送给其他成员。ThredUP则是以盈利为目标,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二手衣物,然后以比新产品低得多的价格在网上销售。ThredUP提供的统计数据是,在欧美国家,每个孩子在成长到17岁的时候,平均会有1360件穿不了的旧衣服,当父母把这些旧衣物打包捐赠给ThredUP,他们能以此换取“信用值”,这些“信用值”可以在网上购买其他二手衣物。2012年,ThredUP的月访问人数平均为385000,销售了超过35万件的二手衣物。
TFN是不以盈利为目标的“社会企业”,而ThredUP是盈利性企业,它们都发掘出一个更广阔的、成本接近于零的大量仍可利用的“产品”——闲置品。
当一件商品从零售商转给最终用户并被使用后,它就退出了商品世界。在此之后,它的价值往往不被计入GDP。但是,人们并非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它,无论是变小了的儿童服装,还是闲置的客房,还是停放在车库的汽车,对拥有者而言,它们已经是“零成本”(因此,父母愿意捐赠衣物),考虑到仓储和保养的成本,拥有者实际上还要不断地为它们支出更多,这些“自有物品”即使被放在地下室里堆满灰尘,也没有机会继续产生价值。
这意味着如果打通匹配需求和闲置品的渠道,就会发现一个“零成本”的商品海洋。在后面,我们将看到,当这些最低成本的产品有机会加入新的流通渠道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冲击,如何改变曾经习以为常的商品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