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客户需求挖掘的工具与准确性保障 时间:46:45

3.1 核心工具:从职位和场景切入

我们在书里(132-134 页)专门设计了工具表,帮助企业系统地挖掘客户需求。一是职位痛点确认表,把客户的关键岗位(比如开发副总裁、财务总监、技术总监等)列出来,分别分析他们的显性需求、对应痛点和隐性需求。比如工程副总裁,显性需求可能是设计和施工缺流程管理,痛点是成本高、进度慢,隐性需求其实是想通过流程优化提高时间效率。方案能满足隐性需求,才能真正打动他。

二是场景痛点确认表,从增加项”“减少项”“风险项三个维度梳理场景中的痛点。增加项包括成本高、丢单率高、错误率高、客户投诉多等;减少项包括增长慢、利润低、市场份额降等;风险项包括政策风险、供应链断裂风险等。

比如做饲料原料供应,场景中增加项可能是原料霉变导致猪拉稀减少项出栏时间延后,利润下降风险项供应商仓储管理差,原料质量不稳定。把这些列清楚,方案就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区分客户的决策者、技术人、采购人和使用人的关注点。决策者关心怎么用最低成本化解危机,技术人关心方案技术是否可靠、能否落地,采购人关心性价比和合规性,使用人关心操作是否简单、省不省事。方案能覆盖这四类人的需求,赢单概率会大大提高。

3.2 准确性保障:动态调整 + 互动验证

需求挖掘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需要随着跟客户的互动不断修正。

首先,要摸清客户的决策链,跟不同环节的人深入沟通。基层使用人员最清楚实际操作的痛点,中层管理者关心效率和成本,高层决策者关注战略和风险。比如卖生产设备,得跟操作工聊设备难用在哪,跟生产经理聊产能和成本目标,跟老板聊设备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多维度沟通,才能避免对需求的片面理解。

其次,要在方案成型前,跟客户相关人员充分互动。初稿出来后,找客户的技术负责人看看技术上是否可行,找使用部门问问操作上有没有问题,根据反馈进行调整。这个过程中,还能顺便了解竞争对手的动向 —— 客户可能会说某某家的方案在 XX 方面更灵活,这时候就能针对性优化自己的方案,把准星调得更准。

另外,还要参考竞争对手的案例。收集对手成功和失败的项目,分析他们的方案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比如对手因为交付周期太长丢了单,那我们的方案就要重点强调我们能比对手快 10 天交付;对手因为功能太复杂客户用不了没中标,我们就要突出操作简化、包教包会。把对手的经验变成自己的教训,对需求的把握会更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