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产品就是需求

为什么说产品就是需求?我们知道,产品满足需求几乎是所有企业家每天都在重复的正确的废话。产品满足需求是产品最低层次的定义,多大程度上满足需求,或者如何更有效地满足需求?

第一,产品是否有需求基础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品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利益。

第二,产品的关键使命在于品类引领,需求风口的抢位,消费心智的占位,而不仅仅是有效提供利益。

第三,产品的需求创造源自产品的核心驱动力,产品驱动力由品类价值、用户价值、竞争优势、品牌内涵、营销基因构成。

产品即战略、产品即营销、产品即需求三个观点,是移动互联下市场解构和消费重构的产物。市场是如何解构的?

消费需求,模仿型的、排浪式的消费阶段基本结束,而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逐渐成为主流,这是市场解构的主要方式。在这种趋势下,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的作用更加凸显,而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新的特征。也就是说,用户需求变化了,产业组织方式也随之变化。

对企业而言,企业的两种功能——生产功能和商务功能随之而变,这两种功能其实都必须围绕着产品展开。如果你的企业还在原来的思维和模式中苦苦挣扎,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还没有改变!因此,营销在移动互联时代,是拯救企业的关键环节。水产业的解构与重构是基于市场、基于用户、基于产品的营销体系创新。只有这种创新,才能突破当前水产业的桎梏。

市场上一直是供大于求的。在移动互联时代,营销的核心是依靠产品争夺需求链。因此,产品必须融合所有的营销基因,用户需求,竞争能力和定位要素,成为情感化、价值化、互动化的产品。只有这样的产品才能有效深化与用户的关系。

现在我们看各种水产品,其实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看现在的市场,实际上已经从短缺经济阶段进入丰腴经济阶段。企业运营的核心不是打造供应链,而是争夺需求链。

德鲁克曾经说过:“一个企业必须集中资源在两个领域,技术领域或者市场领域。”如果在技术领域,就是一个企业两个基本功能,一个是生产的功能,生产逐渐会演化出来研发活动。另一个是生产活动。作为企业,可以集中资源于研发活动,提升技术高度,也可以向市场领域延伸,市场领域会有营销活动、销售活动及市场活动。

摆在企业面前的,实际上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后向一体化,一条是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就是从技术层面提升生产功能,前向一体化是从营销层面、从供应链构建升级到需求链打造。

因此,在消费者主导市场的时代,要求企业在产品层面、营销层面能够跟进消费者在生活上的追求,以便在生活方式、生活品质、生活理念,乃至生活态度上持续获得良好的体验。这是产品主义营销的精髓,也是目前我们的鲜誉海洋科技运营的精髓。在市场解构与消费重构时代,营销水平和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打造以产品为核心的营销竞争力?

第一,借助营销策划,对产品、产业进行智造,解决战略的问题。

第二,开展以产品(产业)为核心的系统的构思和策划,形成整体套路、完善策略,解决关键路径的问题。

第三,构建社群化、社区化营销团队(运作团队),把事情做正确,从战术层面解决问题。

第四,借助信息化系统和移动互联网,构建属于企业的大数据,或者说是经验数据库,来确保经营团队把事情做对、做准确。

在市场解构与消费重构时代,哪种方式能够把用户组织起来?第一靠人,第二靠产品,其本质就是靠营销!只有用营销的方式把用户组织起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产品社群、品牌社群,进而形成产消一体化的社区,才能实现从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到商务方式的创新。

链接阅读:潘朝晖说产品

很多企业在说到自己产品的时候,总是想当然的把一些实际上客户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作为宣传的重点和突破口,将技术的领先性、独特性等挂在嘴上,这些真是客户需要的吗?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其实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奇怪的是,所有人都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所以,当我们谈到产品需求的时候,应该想一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找到客户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是想当然地认为,我们需要的就是客户需要的。由此想和大家谈谈关于痛点、卖点和痒点的问题。你的产品,如果真想让别人接受,必然要找到产品客户的痛点——“引领”,比如鲜誉极参半年6000多万元的销量额,就是抓住了把“昔日帝王庭前燕”老百姓的买不起,变成了“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人都买得起的巨大转变这个痛点。

关于何老师所说第三条,其实就是对痒点的一个最好阐释,如小米的“专为发烧而生”,以及我们的快乐无比的海鲈鱼——鉴鲜群里大家秀菜式、比味道、出主意,充分享受的是中间的所有快乐过程,已经完全超越了这道菜的本身,以及承载的内涵和价值。无论是小米还是海鲈鱼,只要找到了它的痒点,客户甚至不会关注它的品质、价格等,因为它承载了好产品的其他高附加值。

而卖点其实是所有企业家最熟悉的,但这恰恰是这三点中最不重要的。为什么?因为卖点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揣摩消费者的需求。悲催的是,这么不靠谱的事情,我们做了很多年,甚至说出了“为客户着想”的怪论。客户在想什么、想要什么,我们知道吗?所以,当很多企业明白过来的时候,提出了新的思维,叫作“站在客户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卖点和痒点有时候不太好区分,容易混淆。比如王老吉一开始的广告叫“上火!就喝王老吉”。王老开始的时候把它想成了是客户的需要,并围绕着这个“卖点”展开所有的营销活动。效果一直不好,因为他排除了没有上火的绝大部分消费者,消费者自然对它熟视无睹。在标识及包装上以绿色为主,这和上火有什么关系?加多宝团队进入后,把广告词变成“怕上火!喝王老吉”。仅仅一字之差,在辅以和上火能产生强烈关联的红罐,把卖点变成了涵盖所有消费者的痒点(或者叫兴奋点)。加多宝不停地将红罐强化,变成了一个符号予以固化,从而取得了成功。其实,现在的行业、品牌、实力、资金等都不是最重要的,只有符号固化,才能使产品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