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既是关乎到民众基本生活的普适性行业,也是其他各类行业发展的必要资源融通渠道,同时,金融行业属于强监管行业,具有较高的政策敏感性,金融业务的实施必须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监管规定,按要求做好相关风险防控工作。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有效兼顾了金融行业自身在发展和监管方面的需求特点,同时也响应了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客观发展规律,为市场经济价值创造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高效的模式。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以下典型途径实现。
业务流程数字化: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金融领域传统信息录入和传递的方式。智能业务终端系统和工具可以自动化完成业务审批、贷款批准等复杂的流程操作;AI智能算法能够利用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动态评估用户的信用水平,实时监控并严格管控异常交易行为;后端数据处理系统能够自动感知海量交易数据,自动跟踪并研判市场整体的金融行情动态。
金融服务的便利化:从前端交互上来说,移动应用、PC网站和自助终端的使用,显著降低了用户前往实体机构的频率,缓解了网点服务压力;智能客服能够为用户提供不间断的金融业务信息查询服务和常见问题的深度咨询,让客户更便捷地了解服务动态;自主式服务的普及(包括自助开户、贷款、转账、自助机器操作)也极大提升了用户的业务办理效率和体验。
用户画像的精准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数据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能够更加精准地描述用户特征,自动识别用户行为、精准预测用户偏好、科学评估用户信用及相关业务风险。例如,通过分析用户各类消费类APP的使用习惯、日常支付频率与金额、以往投资理财产品买卖情况等,预测该用户对特定类型金融产品的综合偏好,提供精准的服务推送。
当前,数字化技术在金融行业已经具备相对成熟的应用场景,从数字普惠金融、金融智能安全、金融数字服务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 数字化助力普惠金融发展
普惠金融的兴起,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易得、可持续的金融服务,覆盖面不仅包括普通的社会公民,也包括广大的中小企业和各类社会机构。随着金融产品的类型日益丰富,普惠金融的发展痛点也正逐渐显现,其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是数据问题。
普惠金融的受众群体覆盖面广、差异大,用户数据分散、标准不统一、真实性和可靠性难以保证,因此需要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比如,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小微企业的用户画像不仅来自于征信部门信息和银行历史数据,还涉及到工商、司法、海关等各个机构,因此仅凭部分机构的数据难以建立全面、细致和深入的用户画像。
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目的是解决数据碎片化、数据利用率低,以及数据获取成本高等问题,打通业务数据链路,形成完整的信息价值链。比如,通过建立“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平台,针对前端用户提供多元化的普惠金融服务,用户不必再多个平台或页面之间进行跳转,信息能够高效地整合、归集到金融机构后台。利用后台统一、综合的用户数据,金融机构能够不断提升营销方案的精准度,持续降低产品的获客成本。
数字化普惠金融服务,还能够与实体产业相结合,帮助小微企业提升线上业务流程的管理能力,将数字化理念融入到日常企业经营活动中。
例如,福建宁德福鼎被称为“中国白茶之乡”,随着市场对茶叶需求的快速增长,当地的白茶产业链将产品研发、市场营销,与文旅等产业相互融合,在此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也日益提升。除了需要满足基本的资金需求,相关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还需要规范的资金管理、便利的贷款流程等个性化金融服务。在此背景下,福鼎农信联社推出了以“白茶龙头核心企业+上游加工厂”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通过数字化技术快速对接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以及上游供应商。数字化普惠金融平台将白茶产业每个环节的资金需求紧密整合,形成了线上化、系统化、协同化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信贷服务流程长、门槛高、不一致等难点痛点。
2. 数字化加强金融安全体系建设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金融行业的普及应用,金融产品的服务多元化、便利化大趋势势不可挡,与此同时,该过程中也产生了全新的基础问题——金融安全。金融安全是指货币资金融通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是金融服务、金融交易得以有序进行的基础保障。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网络技术的便利,一些高风险行为也不断产生,比如企业欺诈、洗钱、个人隐私侵犯、金融数据泄露等。因此,新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亟需建立,以应对日益隐蔽、复杂的金融犯罪。
数字化技术的反洗钱应用。该应用旨在利用机器学习技术,自动挖掘和识别套现、赌博、地下钱庄等异常有害交易行为,并精准定位到交易的人员、时间、地点、频率等相关重要信息。此外,在用户交易风险评估方面,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及时跟踪金融风险的静态特征(如用户的基本信息)和动态特征(如历史交易记录等),综合评定用户身份和行为的安全性,及时做出风险预警和管控。数字化的反洗钱应用能够有效实现全流程、全周期的机构风险管理需求,对可疑案件自动化分析处理,提高打击洗钱犯罪行为的力度和效率。
数字化技术的金融数据保护。数据安全是金融安全的核心部分,是金融交易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其中,区块链技术是保证金融数据安全的重要一环。区块链技术通过点对点的数据传输和分布式的储存机制,能够保证数据具有真实性、不可篡改性等关键属性特征,有效提高金融交易信息传递过程的稳定性。在金融领域的数字化应用中,区块链常常作用底层关键技术用于供应链金融、跨境贸易、资金监管、常规商业银行业务等各类金融交易的安全信息记录。
3. 数字化推动金融行业服务升级
数字化技术对金融行业的应用可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管理和运营模式带来高质量的整体能力变革。
智能客服:智能客服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技术相融合,实现语音或文本识别、自动回复等基本功能,实现24小时、7天实时响应并解决客户问题。智能客服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处理流程,有效缩短了客户等待时间,并优化了前端客服人员配置,将人工客服资源集中利用在更复杂、更个性化的客户诉求上,提高了客户总体服务质量。目前,智能客服在各类金融机构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智能交互算法的不断精进,客服系统将能解决更多、更复杂的客户提问需求。
智能投顾:智能投顾平台是将投资者投资服务和操作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智能化金融业务应用。不同于以投资经理为核心的传统投资服务模式,智能投顾主要采用数据要素驱动的方法,结合大数据分析算法,提供科学性、中立性和客观性的投资建议和方案。此外,智能投顾平台能够分析用户本身的个性化信息和参数,提供更具偏好针对性的资产配置策略。智能投顾平台的广泛应用将极大降低金融投资业务的沟通成本与分析决策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