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聚焦发展

如果从HR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建设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我们去规模大一点的理发店,都会发现理发师们都有不同的级别,有首席、有资深,还有高级等,每个级别的服务费不同。员工走上了更高的级别,意味着更高的薪酬待遇。这个方法有利于鼓励员工成为所在领域内的高精尖人才,对员工也是不错的激励。对于企业来说,企业也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这样做有利于建立多样化的人才队伍。

其实不少企业都在这样做:

比如华为公司很早就建立了双通道,管理人才走管理通道,专业技术人才走专业技术通道。最好的专业技术人才一样可以与最好的管理人才拿的一样多,

宝钢为了激励技术人员潜心钻研技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公司对于技术业务岗位序列建立了“首席师”制度。首席师是代表公司最高层次的技术业务岗位,有明确的技术引领和技术管理职责,关注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前瞻性的提出研究方向、面临的问题,并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攻关;首席师同样也要负责本专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并亲自带领1名以上本专业后备人才作为徒弟,定期指导、传授知识和技能,并且施行能级工作制。

对于操作维护岗位员工,建立了 “首席操作维护”制度。首席操作维护是公司拔尖技能人才,专注于解决现场生产工艺、产品质量、设备功能等持续改进中遇到的难题,维护生产设备稳定顺行;总结形成先进操作法、技术秘密等;带教徒弟,做好相关技能知识传承工作。“首席操作维护”制度的推出,使操作维护类人员的职业生涯通道更加顺畅,从而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我曾经帮助不少企业建设职业发展通道。实话说,这个制度有很多好处,但是也存在有问题。问题就是在于再好的通道,顶部还是有天花板。对于最开明的公司,专业人才的通道顶部也在相对应的管理层级之下。这可能是与中国传统官本位的文化有关: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方法永远比困难多。要彻底解决也不是没有办法。

有一次我曾经给北京最红火的中餐馆建立管理体系时,发现他们为服务员工设计了很详细的晋升路径:每半年对服务人员开展一次操作评比和考核,据此判断员工是否晋级。评比有很多项内容,包括铺一张台需要多少时间,端着盘子最快的走路速度等等。员工晋级,每月的工资就会有增长。能为员工能做到这样细致的规划与考核,即使是不少高科技企业也未必能做得到。但是最近一些年员工的流失率还是挺高,有不少工作了1、2年有丰富经验的员工,就被竞争对手挖走,有时一挖就是几个人几个人的挖走。主管们想留但是也很无奈,公司虽然有晋升通道,但是激励作用是递减的。员工最初一两年晋升很快,但是从2、3年开始就慢了下来。员工反映虽然工资有晋级,有增长,但是工作内容并没有多少变化,还是干那些活。员工想承担更多责任,但是没有机会。原因是这几年公司的扩张速度降低了,没有再开分店。没有开新店,意味着本店的高级岗位除非有人离职,否则就没有空缺。没有空缺,就意味着,干的再好,也不过是工资略微涨一涨,但是工作内容、工作责任没有丝毫的变化。因此,有不少员工干了2、3年,在店里还是普通的传菜人员,但是转身到其他公司去就成了领班人员,手底下管理着几个小弟、小妹,成就感大大增加。不少人冲着这个理由这样离职的。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为员工考虑这个通道、那个通道,如果企业不发展,员工再怎么发展都还是有瓶颈、有天花板。如果员工的成长速度超过了企业的发展速度,那更是一个危机所在。

我服务的万达集团之所以这些年人才辈出,也是因为这些年企业的快速扩张所致。2010年时,集团只有6个专业化公司,现在已经是几大子集团、20、30个分子公司。每个公司都需要配置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部门的负责人,试想有这么多位置空缺,大家的干劲怎么不大呢?只要想干、能干,都有广阔的舞台和天地。这些年,我亲眼目睹了不少过去是部门的主管、经理,现在已经成为几亿、几十亿流水公司的负责人。关键人才队伍的成长源自于平台的扩张。

所以我认为,为员工打开天花板,不仅仅是建设职业发展通道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能给员工施展自我的舞台。

这方面海尔做的也很有特色。最近一些年,海尔一直倡导“人单合一”,在我看来,既是企业的发展模式,也是解决了员工成长天花板的问题。在海尔的平台上,有一类人叫做创客。就是如果一个人有好的产品设计,可以利用海尔的设备资源、品牌资源和采购、营销等资源,在海尔平台上自主创业,把自己的产品的变现。真正实现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因此,我认为关键人才队伍的建设,打开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可以建设员工的发展通道,更重要的是不断创造出成长机会,让人才一展抱负,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