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短期思维的特征与表现
前面我们提到上游思维,相当于水流从山上某处流下来,也就是它有了起点。如果这个水流出发时完全不知道它要流到哪里、往哪个方向流、流多远、流多久,那它也许是到达不了大海的,因为它很可能后继乏力、误入歧途,在中途就干涸了。短期思维就有这个特点,只管开始,不管结果,就像俗语说的,“只管生,不管养”,“只管杀,不管埋”,导致后续问题一大堆,都是别人来“擦屁股”,收拾“烂摊子”,更多时候是中途夭折,不了了之。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人力资源工作中碰到实在太多了:
年初拼命招人,年底又拼命减人;
刚刚提出一个政策,过几个月就变了;
一个人力资源项目轰轰烈烈搞了一年,第二年就偃旗息鼓;
任命一个干部,把他捧到天上去,一年后就打入地宫,或扫地出门;
……
不仅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如此,业务政策也是如此,今天头脑一热,发展这个新行业,拼命投资源,一年后看看形势不对,马上改弦易辙。这就像某些出租的商铺,租给不同的商家,然后开了关、关了开,此起彼伏,你永远看不到一家店能做两年以上的。这种情形让我想起附近的街道修路,反复“拉链”,折腾周围居民,耗费无谓资源。
(2)长期思维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长期思维,就是要看到终点,即你最终要到达的地方。如果没有目的地,就不要轻易出门,否则出了门,就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如果你具有长期思维,就会想一想:这项活动对未来的意义是什么,这种意义可以延续多久,几个月、几年,还是十几年……然后,还要思考:我打算做多久,做一年,两年,还是五年、十年,甚至五十年……
这让我想起,华为从创立伊始,就开始花高薪招聘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教授、专家、老师,以及知名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不仅是做一两年,而是坚持做了三十多年,这些人才在华为的“熔炉”里,不断换岗、磨练、沉淀、再生,已经发展为繁茂的“人才森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很多企业都缺干部,而在华为,很少看到缺干部的情形,一个岗位空缺了,十个内部人选都可以顶上去。各个领域的专家更是多路径、多梯次、多场景地储备着、历练着,随时能上战场打大仗。
又比如培训活动,有一家知名企业把干部培训上升为公司级的关键项目,每年定期开班,培训结束后持续跟踪每个学员的学习成果转化,会一直跟进两年,看看培训后的东西是否真正在实践中实现了转化应用,并给学员提供适当的辅导帮助。这家企业的应届生导师制,导师是管“三年”的,而不是过了试用期半年就撒手说“bye-bye”了。
以上这些实践都是渗透了长期主义思想,所以收效一定显著。
(3)如何培养长期思维
我们在思考、讨论、决策每一件人力资源工作的时候,如果有意识的带入长期性的思考,对我们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具体操作上,可以问这几个问题:
这项工作的长远意义是什么?能影响多久?
我们最终想到达什么地方?这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吗?
这项工作我打算做多久,是做几个月,几年,还是年复一年,只要企业存在一天,就会坚持做下去?
如果我打算只做一年,我还要去做吗,会不会刚做完,“短期效应”过去后,又没声息了?
如果从长期做下去的角度,我应该怎么做,怎么定位,短中长期的目标分别是什么?每个阶段我应该投入多少资源,留下什么"资产"?
……
以上的问题只是列举,还可以有更多类似的思考。这种思考,确保了我们在方向、路径上的正确。同时,可在充分评估回报与风险的基础上,有所舍弃,抓大放小。
如果HR拥有长期思维,就能更深远地思考每一项人力资源政策、活动的意义,就能从更长的视距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如果HR拥有长期思维,就能和CEO站在同一个平面上,用长远的格局,来谋划人力资源工作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支撑。如果HR拥有长期思维,就能给企业建设起长期工程,就像都江堰、葛洲坝一样,让滔滔的江河湖海,按照我们所规划的路径奔流不息,造福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