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以上的零售企业在管理中实施绩效考核,但员工对考核的整体满意度不高,企业对考核的认识度不够及驾驭能力偏低是主要原因。
有关调查发现,大多数零售企业都在管理中实施绩效考核,还没有实施考核的企业也都对考核寄予很高的期望。然而,令许多人不解的是,员工对绩效考核满意的企业不多,大约只有15%左右。但一个特别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在那些企业文化建设较好或业绩优良的企业,员工对绩效考核的满意度则相对较高。
是什么原因导致大部分企业绩效考核不受员工“青睐”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预算编制不准,忽高忽低;考核指标不精准,可操作性不强,特别是二线职能部门的考核指标;对考核过程把控不严;考核结果罚大于奖;考核关注的主要目标集中在销售和毛利,没有其他机会让更多部门或员工“出人头地”,得到奖励;考核的主导部门如人力资源部领导力及权威度不够等。
其实,零售企业绩效考核满意度不高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企业没有把考核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想走捷径,仅把考核当作奖优罚懒或奖金分配的管理手段;其次,企业对绩效考核寄予了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以为绩效考核是“万能”的,各种问题一考就“灵”,这样的想法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也就不难想象了。
面对考核的此种“尴尬”局面,不少企业开始反思,并有所行动。除了像中国零售业人力资源研究中心提供成熟的绩效考核辅导外,一些企业对考核观念的创新及操盘手法的改变也确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一些知名企业将考核仅与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挂钩,更多的企业在考核结果的兑现上采取做“加法”的方式,既考核结果的好坏不影响员工的正常工资,企业在员工工资之外单独拿出一笔资金进行考核的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