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挚还抽査了部分业务部门主管对员工的年度考核评价,他看到如下评语:
员工甲收到好几次周边部门的邮件表扬。
员工乙天天加班,吃苦耐劳。
员工丙工作态度很好,综合素质也不错。
员工丁经常帮助领导做一些额外的工作。
员工戊做的这个项目虽然失败了,但过程中很努力,付出很多精力。
程挚看了直皱眉头,认为这些理由都不是真正的绩效结果,这些只是现象,而非本质。
这些现象误导了业务主管,使其对员工的绩效评价结果不客观,因为真正的绩效应该是员工在其岗位上对组织做出的价值或贡献。
如果员工的某些行为不能真正给组织带来价值或贡献,那么就是无效的行为。比如表扬信、加班、帮领导办理一些私事、项目失败等,都可能没有给组织贡献价值,而工作态度和综合素质等内隐的因素离贡献价值比较远,更不能称为组织贡献。所以,业务主管要透过这些表面现象,评估员工给组织创造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程挚召集绩效管理COE李应龙,以及几个事业部的HRBP一起分析和讨论这个问题。他们认为业务主管在做绩效评价时存在很多误区,迫切需要纠正。于是他们组织了一场对业务主管的绩效管理培训。
在培训中,大家通过讨论,明确了看绩效要盯着该岗位的核心价值贡献点,有没有起到该岗位在组织中应有的作用。
但是,绩效评价又不能只盯着这几个点,还要看到更广泛的、非这个岗位所覆盖的灰色区域——岗位以外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也是能够给组织带来贡献和价值的,只不过是超越了员工所在岗位应有的价值贡献而已。
绩效评价要有更广阔的视野,不仅看到眼前的绩效,还要看到中长期的绩效,以及组织长久运行所需要的机制,比如夯实基础管理、建立流程等,这些工作也许不会立竿见影,但是其作用会慢慢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