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如何塑造文化竞争力

经营定位系统没有问题,战略、规划、计划流程完善;

职能管理系统功能完善,营销、制造、运营、财务职能管控健全;

那么,企业市场竞争力、组织竞争力形成则具备了基础。

市场、组织竞争力形成需要持续的行为努力。没有具体行为,任何理论、理念、梦想、目标、蓝图、计划都无法实现。因此,价值创造、创新行为驱动,是竞争力形成的关键!

工作心态被动、团队精神散漫、组织氛围压抑,这种状态下企业有能力也发挥不出来,有价值目标也无法实现。战略好、规划好、计划好,组织结构也好,但是组织文化不好,奋斗精神不足、工作心态不良,则什么竞争力都无法形成!

行为动力或组织活力十分重要,而且容易被忽视。

这类所谓重要但不紧急的问题,一旦引发问题、导致经营管理障碍,影响生存发展时,要着手解决可能就晚了。很多企业在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就衰退消亡了。

行为驱动力强弱,取决于经营思想、管理理念和激励机制等文化管理功能。

资源价值决定市场竞争力,所以要进行经营价值目标定位;

职能能力决定组织竞争力,因此必须培育专业职能价值创造能力;

机制活力决定文化竞争力,因此必须完善行为激励与鞭策驱动机制。

改革开放前,物资匮乏、生产力落后、生活贫困;

改革开放后,物资丰富、生产力发达、生活富裕。

改革开放前后,最大的差异是体制与机制不同。

社会经济发展取决于体制与机制驱动力,企业经营管理更加如此。

企业人的意识、精神、心态、行为与企业组织机制功能导向密切相关。

1.要专制还是要民主

集权专制是一种经营管理机制风格;

这种组织机制模式的背后,是保守思想意识和被动防范管控理念。

这种组织文化机制模式中,充满唯命是从的氛围气息。

组织机制具有专制倾向,多数人的工作意识与行为必然具有被动服从的特征。

被动服从的意识与行为模式,必然严重束缚企业组织的创造与创新能力。

不管承担什么责任,没有权力在责任范围内自主推进工作时,唯一的选择就是上面怎么说就怎么做。不是因为没有想法,而是有想法也无济于事。

专制集权模式是企业释放组织创新、创效、创造能力的巨大障碍!

民主是一种经营管理机制风格;

这种经营管理机制模式的背后,是进取思想意识和责权利分享管理理念。

这种组织文化机制中,员工充满力争上游的工作意识与行动。

民主组织机制中,工作能动性比较大,容易养成积极主动的意识与行为习惯。

具有主动积极的行为习惯,必然促进组织创造力的提升与发展。

2.要监控还是要引导

全程监管是一种经营管理模式。

这种机制模式,不但设定目标、界定责任,而且规定行为方式、监管过程。

这种经营管理模式下,人成为设备或工具,失去自主意识和工作空间。

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导致企业组织丧失创新创造能力。

结果导向是一种经营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通常经营管理比较简约、高效。

组织不注重行为过程监管,而聚焦目标的设定与业绩结果评估。

设定好目标、界定好责任、制定好游戏规则,然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种机制充分释放能量、挖掘潜能,企业组织的创新与创造能力比较强。

3.要利益均衡还是利益差异

利益均衡是企业利益分配管理理念、方式。

这种理念方式下,收入比较平均和稳定。

利益均衡的企业相对安稳,创新活力不足,优劣之间没有明显的收入差距。

水平则不流,这种利益机制必然缺乏行为驱动力。

业绩导向是企业利益分配理念方式。

业绩导向利益分配方式,注重岗位工作价值创造与能力业绩体现。

收入状态会有起伏,优劣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较明显。

业绩导向利益分配,能够形成较强行为驱动力,组织创造、创新效率较好。

4.要保守还是要开放

墨守成规是一种文化意识或观念。

过分追求严格管控时,很容易陷入墨守成规的文化氛围。

规矩多、规矩严,大家都规规矩矩、相安无事,创新、创造、突破可能遭受非议。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为共同的工作理念或行为原则。

激励创新是一种文化理念。

渴望发展、力求突破,会激励员工大胆创新,会包容创新的摸索失误。

充满创新突破文化气息的企业,通常比较容易形成创造力。

组织精神与行为驱动力强弱,取决于责权管控模式、利益分配机制、文化理念与氛围。宽松的责权管控、差异化利益分配、积极主动的文化氛围,才能让企业形成较强的行为驱动力!

企业组织的精神与行为驱动力,就是文化竞争力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