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伊拉克战争及其后果

2001年小布什政府上台以后,新保守主义在美国政界的影响上升,表现为单边主义倾向,强调以武力在国际上推行西方价值观。尤其是在“9.11”之后,美国轻视国际准则、条约和安全合作关系,提出先发制人,认为美国可以不遵守他国主权,直接和不受约束地打击恐怖主义。同时,美国在开始阿富汗战争之前,已经将伊拉克列为打击对象。

在阿富汗战事基本结束后,美国开始将攻伊计划付诸实施。华盛顿攻伊的主要理由为:伊拉克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基地组织联系密切,支持哈马斯等巴勒斯坦的“恐怖组织”;萨达姆是独裁者,对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但其真实目的包括:第一,攫取石油资源。这不但使一些美国政要从石油生意中受益,而且可以冲击国际油价,削弱欧佩克。第二,巩固在中东的影响,遏制伊朗、叙利亚等“邪恶轴心”国家,影响沙特、埃及等对美国日益疏远的国家。第三,在伊建立民主橱窗,推动中东的民主化和世俗化。第四,巩固小布什在国内的地位。第五,加强美国的世界霸权,分裂欧洲。第六,布什家族的萨达姆情结。战争可以最终清算布什家族对萨达姆的仇恨。

2002 年11 月,联合国成立监核会,恢复对伊武器核查,但核查毫无结果。美国随后于2003 年组成核查小组重返伊拉克,同样一无所获。然而,这并未消除美国的战争决心。2003年2月,布什总统在美国企业研究所发表讲话,提出了民主改造“大中东”的计划,伊拉克显然就是这一计划的首要目标。美国从军事和外交两个方面进行攻伊准备。在军事方面,早在开战前的几个月中,美英的飞机就大大加强了对伊防空设施等的打击力度。在外交方面,美国在各种场合不断披露伊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所谓证据。根据计划,攻伊的联军分南北两支。在北方,由于土耳其拒绝联军使用其领土,联军不得不以少量特种部队配合南线进攻,而将主力部队集结于南线伊科边境地区。

伊拉克也在大力备战。外交上,伊宣布继续与联合国合作,表示“无条件允许联合国核查人员重返伊拉克”,同时积极与伊朗、科威特改善关系。在军事上,巴格达对军队做了重新部署,将全国划分为四个战区,分别由萨达姆本人及其兄弟、儿子坐镇。而且主力隐藏到洞穴、掩体等地下设施,重点防守巴格达等大中城市,努力延缓联军的进攻。然而,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和美国暗中进行的收买高级军官等等早已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在争取联合国授权攻伊决议失败的情况下,美国开始组建“志愿者联盟”。2003年3月18日,国务卿鲍威尔宣布该联盟已有45个国家,包括英国、波兰、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其中有不愿透露国名的15国,多数为穆斯林国家。同时,法、德、俄等国坚决反对美国的战争选择,前两国也反对北约卷入这一军事行动。

伊拉克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3 月20至30 日,其间联军展开了针对萨达姆及高级官员的“斩首”行动、针对伊首脑机关、指挥通讯系统和媒体的“震摄”行动和意在切断萨达姆与军队联系的“切断蛇头”行动。第二阶段为3 月30 日至4 月5 日,主要是打击包括共和国卫队在内的伊重要目标,支援巴格达地面作战。第三阶段为4 月5 日至5 月1 日,对南、北部城市进行空袭,打击伊军残余力量。在南部,联军在一些城市与伊军展开激战,如巴士拉、纳西里耶、库特等地,但总的看进展顺利。4 月3 日,联军进攻巴格达,于12 日完全占领该城。4 月9 日,首都中心广场上萨达姆的雕像被推倒。在北部,联军在库尔德武装的配合下,也顺利地先后占领基尔库克、提克里特等地。5 月1 日,布什在林肯号航空母舰上宣布了伊拉克战争主要军事行动的结束。

战后,有38国在美国的压力下,派兵参加了驻伊多国部队,或从事人道主义工作,如日本、韩国、洪都拉斯、萨尔瓦多、菲律宾、泰国等。驻伊美军有14万,加上英军1.2万,其他国家的军队1万,联军超过16万人,此外美国承包商还提供了大批安全服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