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与三度空间

在互联网营销体系中,社群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社群有三大价值,社交、传播、交易。传播是商业的入口,是流量的来源。

施炜老师在《连接》一书中提出互联网时代的三位一体,即认知、交易和关系的三位一体,这意味着线上线下一体,没有什么B端与C端之分。虽然传统的通路仍然存在,但线上线下一体是大趋势。

三位一体,意味着必然打通传播的线上线下,这就是施炜老师的另一个概念:三度空间——线下、社群、网络空间。

线下是传统渠道,是可控的;线上是网络空间,基本不可控。

那么,连接线上线下的连接器是什么?社群。

因为有社群这个中间环节,从线下进入线上也是可控的。

截至目前,互联网传播的引爆,多数是直接从C端引爆。但是,C端引爆的规律很难掌握,有极大的偶然性。

因为传奇,所以不可复制,没有传播的方法论价值。这是我对目前多数C端引爆案例的评价。

从方法论角度,我们需要的是可复制、可控、可预期的传播引爆模式。通过社群打通三度空间恰恰可以做到。

线下与社群的连接

传统的线下渠道,就是厂家、经销商、零售店,都是B端,只有零售店主是与C端的接触点。

整合营销传播(IMC)的创始人唐·舒尔茨提出:所有接触点,都是传播点。

但在传统营销时代,这是美好的理想。社群的出现,理想可以变在现实。

线下渠道之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式营销》中,我曾经提出,中国交易的特点就是交互营销,双方都是推销者,在讨价还价中达成交易,获得满足。

交互营销是农耕文明残留的商业痕迹,在世界范围内较为少见。农耕社会的生活半径较小,社会稳定性高,交易过程互动多。这种商业痕迹仍然存在于线下。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社交结构被迁移到社群上,而且社交半径扩大了,社交频率提高了。

传统线下社交,因为精力有限,所以朋友圈的社交频率较低,而互联网社交是高频社交,交互频繁。

每个人的社群圈是封闭的,但多人的社群就形成了交互,形成共同的社交子集。比如,两个人有共同的微信朋友。在朋友圈点赞,就能够被共同的朋友看到。

两个不相识的人在客户群发出的信息,完全可以被双方共同的朋友接收,这就是交叉覆盖。

交叉覆盖达到一定程度,商业传播的效果就出来了。商业传播的效果,一定是持续的传播覆盖的结果。

线下发起的传播是可控的,从线下到社群的传播达到一定强度,就会形成商业传播效果。

中国的线下渠道,在深度分销时代形成了人员的高密度,现在面临高成本的问题。现在从传播的角度看,人员高密度恰恰形成了强关系,通过强关系进入社群,商业传播可以被放大,这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