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Saul从波士顿的一所电影学校毕业,搬到洛杉矶居住。他的梦想是进入影视圈,但是美国刚刚进入数十年未见的经济衰退阶段,他的“职业前景”十分渺茫。要过上传统的事业稳定、有车有房的生活,Saul的运气显然不佳。不过,LA除了是影视基地之外,著名的“硅谷”也近在咫尺。大量的互联网创新公司以这里为基地,不断推出各种新服务。Saul像很多毕业于2000年之后的“千禧世代”一样,为了偿还学生贷款和车贷,开始了拼车、拼房的生活。看起来是“权宜之计”,但很快,这样的生活展现出了别样的魅力,现在,Saul不仅是坚定的“分享经济”的拥趸,还利用亚马逊的“自出版平台”,写了一本推广分享和简单生活的电子书。这本电子书的副标题是《如何利用分享经济降低开支、建设社区和设计你的理想生活》,其中,他罗列了旅游出行、租车、租房、衣服、食物,以及创业和做自由职业者时,如何通过分享满足所需。在每章内容的后面,他都附上了相关的网址。
“分享”式生活也是一种深度依赖互联网的生活方式。而大量和Saul一样的欧美年轻人,是从小就生活在网络中的一代,已经习惯需求一出现就得到满足。正如他们对新闻、音乐等信息产品的需求总是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即得一样,现在,他们将这种“互联网思维”引入了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他们不仅分享数字产品,也分享实体产品,即使不能全款购买,也要立刻使用。渐渐地,这批和Saul一样的年轻人不再把这种生活方式视为为了缩减开支而采取的临时举措,成了一种持续的消费行为。通过“分享”,传统的“拥有—支配”模式让位于“分享—使用”模式,而所有权的消解成为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定义价值的新起点。
我们多次提到了随需即得的概念——在需求出现的时候就可以获得。也许,对大多数人而言,已经被数字化的产品能够随需即得还可以想象,实体产品怎么做到这点呢?我们回顾一下本篇提到的“价值”产生点:数字化大潮、大量的未进入交换市场的闲置品和去中心化的交互模式,三者在互联网平台上的交汇形成了一个没有被GDP等宏观数据记录在案的巨大市场,从音乐、书籍、电影到闲置的礼服、野营用具、电子设备、办公场所、汽车、度假屋……与工业社会中的市场供应方总是可以追溯到制造商不同,在这个体系中,供应方和需求方都是个体,产品已经被制造出来了,已经完成了从厂家到用户的首次销售,但是它们没有被充分利用。过去,阻碍这种充分利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用机制;现在,无论是通过无需第三方的比特币交易,还是通过某个网络服务商搭建的信用体系——条件已经具备: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转让及获得想要的一切。
欢迎进入“分享经济”。
“分享经济”是从21世纪以来,依靠互联网进行个人对个人的自用品分享创造出的新市场。个人对个人的分享改变了过去只有供货商才能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买卖模式。现在,广大的最终用户可以同时成为现有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和使用者,他们不仅甩开了“中间商”,还甩开了“生产商”。他们以“去中心化”的方式互相联系,互通有无,形成更紧密相联的社区,或许看起来有些矛盾,和传统的固定的社区不同,“千禧世代”还具有高度的流动性。
无论是伦敦还是法兰克福,无论想去达兰萨拉还是耶路撒冷,这一代年轻人希望在更短的时间里游历更多的地方,获得更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随心所欲”的生活还必须是低成本的。依靠“分享模式”,他们做得到。在世界各地,已经通过互联网相联的年轻人早已习惯共享信息和朋友圈,这种无时无刻的分享逐渐形成“网络社区文化”。他们更相信与自己有相似兴趣、爱好的人,即使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不在同一个地区,无论是“问答社区”上愿意免费提供问题答案的“高手”,还是写下详细游记攻略的“大咖”,这些在网络上不断分享和积累起来的经验常常被证明是值得信赖的。网上社区也尽可能快地建立信用机制,不同的社区之间也在探索如何分享“信用值”。
对“千禧世代”而言,与其盲目地相信大公司这样的“集中化”组织,他们更倾向于依赖网络上的“群体智慧”,通过前人留下的评论和“点赞”数进行判断和指引。在地理上的分散恰好给了他们绝好的机会结交远方的“同一类人”,让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维度、更少的控制。“分享经济”模式大行其道的背后,真正的推手是这群年轻人的生活态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