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市场上,“模式制胜”一直是许多企业关心的热点话题。所谓模式,就是企业找出的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领先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往往是后来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和捷径。达利食品成功后,不少同行将“达利模式”总结为市场的课本,并奉为圭臬。
从达利食品走向辉煌的各类营销手段来看,达利食品并没有什么特殊甚至超越常规变异性的独特模式,所谓的“达利模式”只不过是外人赠送的花环而已。达利食品的模式无一不是对营销人所熟知的营销手段良好地运用。中国的企业大都或多或少地践行着“达利模式”的其中之一,甚至达利食品也并不是“达利模式”的开创者,只是这个模式中一个成功的个例而已,可以说是现阶段中国许多食品企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但不同的企业照章实践,结局却往往不一样,就像孙子兵法,知其意者多如牛毛,而善用者凤毛麟角。如果一定要为达利食品找出通用模式的话,那就是“因势、因时和变通”这一普遍原理同达利食品的软硬资源相结合。况且“达利模式”并不是没有任何缺陷,达利食品的多品牌、多品类、多品种的产品策略也多为外界诟病。多品牌策略无法形成有效的传播凝聚力,高昂费用的推广模式,也是很多企业的不能承受之重。
每个企业的品牌管理能力和资源不同,决定了它们在借鉴任何一种模式时都必须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既要抓住机会,也要稳健经营,活得久才能有机会活得好。更不能把模式变成一种束缚,根据变化的市场不断调整和改进,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过于迷信和重复某种成功模式,不仅束缚了企业的自身创新能力,也是企业最大的问题隐患。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过分地依赖某种套路只会让自己面临发展桎梏,错失发展良机。
模式,往往意味着束缚;创新,就是打破这种束缚。本土食品企业绝不能局限在某个一成不变的模式中裹足不前,而是应该追求务实创新,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状况,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