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战略解码的四大核心任务
BLM 模型作为管理工具,不同人对其理解存在差异。结合多年咨询经验与企业实践,我认为战略解码的核心是 “解四样东西”,且顺序至关重要,许多企业常出现本末倒置的问题:
3.1.1 第一解:解目标 —— 明确战略方向与业务组合
解目标是战略解码的起点,核心是明确企业的长期使命、中期战略目标与短期计划,并通过科学的业务模型将目标拆解为可落地的业务方向。企业需重点掌握H3 业务模型(核心业务 H1、成长业务 H2、新兴业务 H3),这是实现目标拆解的关键工具(在《从战略到执行就用 BLM》一书第 75-86 页有详细介绍)。
- H1(核心业务):企业当前的现金流业务,是维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需聚焦成本控制、质量提升与效率优化,确保稳定盈利;
- H2(成长业务):未来 3-5 年能为企业带来快速增长与利润的业务,需加大资源投入,推动市场扩张与产品创新,实现规模化发展;
- H3(新兴业务):基于技术或产品创新的未来业务,当前无法带来营收与利润,但可能在 5-8 年后改变企业命运,需持续投入研发,布局核心技术。
以白电企业为例,2010 年三家企业营收均在 1000 亿元左右,若要成长为 4000 亿元规模的企业,单一产品(如空调、冰箱)或单一市场(国内市场)无法支撑,必须通过 H3 业务模型规划多元业务组合:海尔通过并购拓展全球高端市场与 ToB 业务,美的通过垂直整合与渠道创新强化供应链优势,而格力未能有效规划 H2、H3 业务,仍依赖空调单一产品,最终导致增长乏力。
3.1.2 第二解:解关键任务 —— 聚焦价值主张与战术设计
解关键任务需基于企业的战略意图与业务设计(业务设计是 BLM 战略设计阶段的核心模块,在 8 月直播中已详细讲解),明确为实现战略目标必须完成的核心动作,且关键任务需 “凸显价值主张”,而非简单罗列当前的核心产品或高营收业务。
关键任务的设计需结合 H3 业务模型,针对不同业务类型制定差异化策略:
- H1 业务关键任务:优化供应链、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确保现金流持续;
- H2 业务关键任务:拓展新市场(如海外市场、高端市场)、推出创新产品、搭建新的销售渠道,推动业务快速增长;
- H3 业务关键任务:突破核心技术(如变频电机、智能控制技术)、建立研发团队、开展技术合作,为未来业务储备能力。
以海尔为例,其 H2 业务的关键任务包括收购日本三洋电机、新西兰飞雪派克、美国通用电气家电等,通过并购快速获取高端技术与全球市场渠道;美的 H2 业务的关键任务则是收购小天鹅、容声、东芝家电,完善产品矩阵,同时布局库卡机器人切入 ToB 市场,这些关键任务均紧密围绕其 “全球化”“高端化” 的价值主张。
3.1.3 第三解:解资源 —— 匹配关键任务与能力短板
解资源是确保关键任务落地的保障,需聚焦三大核心资源:
- 核心领导资源:企业董事长、总裁是战略解码的 “第一责任人”,必须亲力亲为,深入一线(包括核心业务、成长业务、新兴业务),带领核心团队验证战略预判、调整执行方案。许多企业战略落地难,根源在于一把手将战略解码视为 “下属的任务”,未参与关键资源的规划与调配。
- 客户需求导向的资源:资源投入需基于客户需求与偏好的变化,而非单纯以产品为中心。以格力与美的的空调业务为例:格力长期强调 “核心技术”(如磁悬浮变频离心机、无稀土电机),但未向消费者传递技术带来的实际价值;美的则聚焦客户需求(无风感、除菌、智能家居互联、外观设计),先明确需求,再搭建销售渠道、开发产品,最终实现市场份额反超。
- 弥补短缺因子的资源:企业需识别实现战略目标的 “能力短板”,通过内部建设、外部并购、合作开发等方式弥补。如海尔、美的早期缺乏全球化运营能力与高端技术,通过并购海外品牌(海尔并购 GE 家电、美的并购东芝家电)快速获取相关能力;而格力在全球化、高端化能力上存在短板,却未有效投入资源弥补,导致差距持续扩大。
此外,资源分配需兼顾 “权责利平衡”,除明确员工的任务与责任外,还需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让员工共享业务增长成果。美的通过高薪酬(副总裁年薪 500-1000 万元,分红上亿)、股权激励等方式激发团队积极性,方洪波个人市值达数十亿元;而格力激励机制集中于核心管理层,未有效覆盖中层与核心团队,导致组织活力不足。
3.1.4 第四解:解指标 ——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解指标是战略解码的最后一步,需基于前面 “解目标、解关键任务、解资源” 的成果,建立与业务目标、客户需求、渠道布局、运营效率相匹配的考核指标,而非直接制定
KPI。许多企业将 KPI 视为战略解码的核心,忽视前期业务分析,导致指标与战略脱节,成为 “空中楼阁”。
解指标需重点使用两大工具:
- 波士顿矩阵(书中第 174 页):将产品分为金牛产品(高市场份额、低增长,需维持稳定)、明星产品(高市场份额、高增长,需加大投入)、问题产品(低市场份额、高增长,需评估是否继续投入)、瘦狗产品(低市场份额、低增长,需考虑放弃),针对不同类型产品制定差异化考核指标;
- 安索夫矩阵(书中第 78 页):基于 “老产品 / 新产品” 与 “老客户 / 新客户” 的组合,形成四种业务策略(市场渗透:老产品 - 老客户,考核市场份额提升;市场开发:老产品 - 新客户,考核新市场开拓进度;产品开发:新产品 - 老客户,考核新产品上市成功率;多元化:新产品 - 新客户,风险高,需谨慎评估),并对应设计考核指标。
以海尔为例,针对 H1 业务(冰箱、洗衣机),考核指标聚焦成本控制、毛利率;针对 H2 业务(海外并购品牌、ToB 业务),考核指标聚焦市场份额、营收增长;针对 H3 业务(超高低温制冷、光伏驱动家电),考核指标聚焦专利数量、技术突破进度。
3.2 三家企业战略解码实践对比(基于十二五规划)
3.2.1 十二五规划目标(2011 年制定,目标年 2015 年)
2011 年,三家企业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目标高度相似,核心均为 “营收 2000 亿、全球化、高端化”,战略共性远超个性(这与 IBM 传奇 CEO 郭士纳在《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 “各行业战略存在共性,制定独特战略难度大” 的观点一致):
- 海尔:①2015 年集团营收 2000
亿元;②巩固全球白电第一品牌地位;③海外收入占比 30% 以上;④高端市场占比
20% 以上;⑤年均研发费用超 50 亿元,专利转化率 70% 以上,主导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50 项以上。
- 美的:①2015 年销售收入 2000
亿元,经营利润超 100 亿元;②产品领先,中高端产品占比从 20% 提升至 50%;③效率驱动,经营数据优化 30% 以上;④全球经营,海外收入占比 35% 以上。
- 格力:①2015 年营收突破 2000
亿元,空调主业全球市场占有率超 25%;②核心部件(压缩机、电机)100% 自主化,主导 3-5 项国际标准;③海外营收占比 30%,自主品牌出口占比超 60%。
3.2.2 十二五规划执行结果(2015 年复盘)
2015 年,三家企业均未完成 “营收 2000 亿” 的核心目标,但在全球化、研发投入等关键任务上差异显著:
- 营收目标:海尔 1887 亿元,美的
1590 亿元,格力 1000 亿元(均未达标,但格力差距最大);
- 全球化目标:海尔海外收入占比 40.6%,美的 40.2%(均超额完成),格力 16%(未达标且低于 2011 年水平);
- 研发投入:海尔、美的持续增加,美的研发投入占比从 2.4% 提升至 3.8%;格力 2015 年年报未披露研发投入占比(反映出研发未成为管理层核心关注点)。
3.2.3 关键动作差异(2011-2017 年)
2015 年未达目标后,美的与海尔通过一系列关键动作快速调整,2017 年双双突破 2000 亿营收(海尔 2419 亿元,美的 2419 亿元),而格力直至 2023 年才突破 2000 亿,2024
年又回落至 1900 亿。三家企业的关键动作差异,本质是战略解码能力的差异:
- 海尔:通过并购实现高端化与全球化
- 2011 年收购日本三洋电机洗衣机、冰箱业务,获得日本及东南亚四国市场;
- 2011 年收购新西兰高端品牌飞雪派克
80% 股份,切入澳新高端市场;
- 2016 年收购美国通用电气(GE)家电业务,2017 年 GE 家电贡献营收 260 亿元(占集团 10%),打开欧美市场;
- 通过并购获取直驱电机、变频技术、保鲜技术、智能家电技术等核心能力,研发投入占比从 2016 年的 3.2% 提升至 2024 年的 5.2%,专利数量突破 2.8 万项(非原文 2.8 万亿项,应为笔误),实现高端突破。
2.
美的:通过垂直整合与渠道创新强化效率优势
- 2004 年收购重庆通用制冷,切入中央空调领域;
- 2008 年控股日本美芝压缩机,空调核心部件自给率超 90%,成本降低 15%;
- 2008 年收购小天鹅,形成 “小天鹅(高端)+ 荣事达(大众)” 双品牌矩阵,洗衣机市场份额从 12% 提升至 25%;
- 2007 年收购华凌冰箱,2016 年收购容声冰箱,形成 “容声(高端)+ 美的(大众)” 双品牌矩阵,弥补冰箱业务短板;
- 2016 年控股东芝家电,获取高端冰洗技术,2017
年贡献营收 150 亿元;
- 2016 年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切入 ToB
市场;
- 2003 年最早布局线上销售,当前在京东、天猫等平台家电销售额稳居第一,依托供应链优势主打性价比,快速占领亚洲市场。
3.
格力:缺乏有效战略解码动作
- 产品层面:仍依赖空调单一产品,未有效拓展冰箱、洗衣机等品类,高端化缺乏突破;
- 技术层面:虽强调 “核心技术”,但研发投入未持续增长,且技术方向与客户需求脱节;
- 市场层面:全球化进展缓慢,海外收入占比长期低于 20%,线上渠道布局滞后;
- 管理层面:激励机制单一,未有效激发团队活力,核心能力未随市场变化迭代。
3.3 战略解码的工具与能力要求
3.3.1 核心工具
- H3 业务模型:用于业务组合规划,明确 H1、H2、H3 业务的定位与资源分配,是解目标的核心工具;
- 战略地图(书中第 105 页、109 页):将战略目标转化为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具体指标,明确战略落地路径,帮助团队统一认知;
- VD-BD 业务设计模型(书中第 88 页、94-95 页):回答 “产品目标、客户是谁、如何获客、差异化优势、营收目标” 五大问题,是解指标的基础;
- 波士顿矩阵与安索夫矩阵:用于产品分类与市场策略制定,确保考核指标与业务特点匹配。
3.3.2 能力要求
- 业务洞察能力:准确判断行业趋势、客户需求变化,识别 H1、H2、H3 业务的发展机会;
- 资源整合能力:合理分配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弥补能力短板,支持关键任务落地;
- 团队协同能力:推动管理层与执行层对战略目标、关键任务达成共识,避免 “战略挂墙”;
- 动态调整能力: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优化战略解码方案,如美的根据年轻客户需求调整产品方向,海尔根据全球市场变化调整并购策略。
3.4 大型企业战略解码进阶:BEM 模型
对于海尔、美的这类超千亿规模的大型企业,业务复杂、全球化布局广、组织层级多,单纯依靠 BLM 模型进行战略解码可能存在局限性,建议进一步学习与应用BEM 模型(业务执行力模型)。
BEM 模型由三星与华为共创,最早是三星的战略解码工具,华为引入后结合自身实践优化,适用于大型企业:
- 核心逻辑:将战略目标拆解为 “业务目标 - 关键任务 - 能力要求
- 资源配置 - 考核指标” 的完整链条,强调 “端到端” 的执行力;
- 优势:更注重组织能力与业务流程的匹配,适合产品复杂、全球化程度高的企业,能解决 BLM 模型在大型企业中 “落地颗粒度不足” 的问题;
- 应用建议:通过内部培训、咨询合作等方式深入学习,结合企业实际业务场景调整,避免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