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场景情绪

《场景革命》的作者吴声说:“很多时候,人们喜欢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处的场景,以及场景中自己浸润的情绪。”

90后的办公室里,桌子上摆一溜多肉植物。多肉并不以单纯的植物形象出现。它常常出现在透着阳光的原木窗旁边,有台灯、明信片的书桌,有装红酒的木桌——人们需要这样的场景与氛围来满足自己的情感诉求。

不同的品类,提供不同的情绪满足。

社群营销专家牛恩坤老师洞察道:“白酒是表达情绪,饮料是表达情趣,礼品是表达情谊(情义)。”

这就是对品类(消费场景)的情绪洞察。赋予场景情绪,不是加强,而是长期形成的,营销所需要的不过是发现场景情绪。

有人说年轻人不懂酒,江小白说做酒的不懂年轻人。

成熟的人在收敛情绪,年轻人在释放情绪。

喝什么酒,表达何种情绪,年轻的新生代与传统人不同。不仅产品需求不同,情绪也不同。

情绪有传播性

场景情绪一直都存在,为什么现在才这么重视呢?

传统传播,可以传播功能、传播形象,因为那是“强迫性传播”。传统媒体广告就是强迫性传播。虽然传统广告也讲究艺术性、传播性,但终究是强迫性传播,所不同的是,怎么让受众舒服一点。

互联网传播虽然也有发起者,有付费,但商业信息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基本上是自主传播。

自主传播,就不是让受众舒服的问题,而是让受众也成为传播者。

没有受众的自主传播,互联网传播就不会引爆。转发、分享、晒,都是受众自主传播的方式。

互联网不传播功能,因为功能太商业化。当然,少数利用社群硬做商业传播甚至交易的例外。但是,互联网会传播情绪。巧妙的传播,要把商业隐藏在情绪中传播。

场景有情绪,情绪可传播,传播改变认知,认知产生交易。这就是新营销的商业逻辑。

喊出情绪,传播情绪

有情绪要喊出来,情绪是需要宣泄的,无论是何种宣泄方式。

互联网传播,就是情绪宣泄方式之一。

有微信上,经常看到朋友圈有无厘头的感悟话。通常我们知道,这是有情绪了。在社交上说出来,也是宣泄。

江小白的文案扎心,甚至有人说江小白是靠文案营销成功的。当然,这是对成功者的简单概括。

中国白酒数千年,一直承载着中国人的情绪宣泄,只不过江小白勇敢地说出来了,说得比较扎心而已。

消时乐的方案,虽然理性,不那么扎心,但仍然说出了场景情绪。

商业化的场景情绪传播,不是传播个体情绪,而是传播集体情绪。

集体情绪,才会有社会共鸣。互联网传播的引爆案,多半与集体情绪共鸣有关。

发现场景情绪,这需要足够强大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