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慧

在讲到智慧的时候,佛教的智慧分十二大类。面对今天的世界,我们常用的智慧是四类:文字的智慧、观照的智慧、实相的智慧、方便的智慧。

1.文字的智慧

除了专业知识,多读圣贤书——文字的智慧。对于企业来讲,现代人时刻都受到新事物、新消息的冲击,如果一家企业的文化里不鼓励创新、终身学习,组织会随着发展变得死气沉沉、业务陈旧,所以要发挥文字的智慧,与新事物接轨,打造学习型、共享型组织文化。

2.观照的智慧

一个企业时刻要处于自我觉醒状态,像一面镜子,不要被污染,这叫观照的智慧。这个观照不是往外照,而是往内照。

孔夫子讲:“事有不达者反求诸己。”你托人办事,你想干成一件事情,如果干不成,你要“反求诸己”。你做人做事哪个地方不地道?态度不对还是方法不对?只要你的态度是对的,方法是对的,就一定能够办成。

“反求诸己”,佛教把这个叫观照的智慧。

3.实相的智慧

简而言之,就是开悟、悟道。悟道的人,心像虚空、像海洋、像日月、像镜子、像泉水……包纳万物而不被万物迷惑。就像道,它在万物中,但它又不是万物。所以,悟道对中国人非常重要。

很多优秀的哲学家、思想家、企业家,想的和做的几乎接近于道。所以,把道悟透了,悟到了实相,就叫开悟。一生中是要经过拜师学艺、观察思考、勤苦修炼,才能够达到这种状态。

4.方便的智慧

盖了房子要留门窗。一个企业虽然有规章制度,但是要人性化,要有弹性。制度是人定的,在执行制度的时候要有弹性。进了胡同要学会拐弯,就像水在河里流不是一条直线,它是拐着弯的。但是它的目标没有放弃,它永远流向大海。

一个企业家面对国家的资源,面对社会的资源,面对国家的政策,面对消费者的要求,目标不改变,但是要有弹性。

佛教有“我执”“法执”,已知的知识障碍了自己学习新的知识。

中国的大儒王船山讲的“实学”,他认为所有的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最终是要用到实践中才是真知识,不能够用到实践中的知识都是伪知识、假知识。

如果企业不实事求是,脑子里固有的认识和成见,会让企业对现实发生的变化漠视、看不见,此时成功就不是一件易事了。

“企业要有信仰,企业要有文化”,其实就是一种法宝。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法宝。

佛教说:“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这是对修行人提出的一种要求,是一种心性上的要求。做企业文化的时候,把这些知识、内容都要做一个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