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选择行军方式以实现目标

原文: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背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详解类引】

这段是解释“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这个核心观点。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曹操注解说:“迂其途者,示之远也。后人发、先人至者,明于度数,先知远近之计也。”

故意绕远迂回,在诸多条路中,不走直路,专挑弯路走,让对方感觉很远,或感觉我走不过去,或我没打算去,让敌人放松警惕,再或者用小利来牵制敌人,然后突然急行军,后发先至。

关于“以迂为直”的战例,杜牧又讲了赵奢的阙与之战,这个战例也是各个注家必讲的运用孙子兵法“以迂为直”的光辉典范,前边我们已经多次讲过这个战例,这里不再重复,赵奢的以迂为直,是他出邯郸城三十里扎营不走了,在那里构筑堡垒,待了二十八天,让秦军觉得赵军救阙与只是做做样子,并非真心去救,于是放松了对赵军的警惕,而赵奢得到秦军放松的消息后,带兵急行军,二日一夜就到达了距离阙与五十里的地方,让秦军慌乱,又抢占制高点,等待秦军来战,大败秦军。

要做到“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关键是做好路线的选择和风险评估。

而这两个工作的重点是调查,对地形、路线的度量,要清楚什么地方远,什么地方近,哪里可以穿插过去,哪里可能会有敌人设伏,都要搞清楚。也就是说,对地形要非常了解。

只有侦察清楚,对行军路线有过实地调查和丈量,才能做到准确判断和选择。粟裕能打“神仙仗”,一个重要因素是他有一支地质考察队,专门负责实地调查、丈量,并绘制地图,这是他行军的重要保障。

企业做市场,也要做到对市场有充分了解,对核心区域、核心街道、核心店了如指掌,清楚有多少终端,每个终端的出货量,每个终端核心产品,核心价格带,他们的货走向哪里等信息。

还要对区域市场对手的操作手法,终端掌控情况,促销投入,核心区域等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只有充分掌握市场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有正确的选择。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这句字面的意思是说,军争有危险的一面,也有其有利的一面。这是一把双刃剑,利与危各50%,稍有不注意,就会出现没争到利,而把自己搭进去了。

这也是孙子始终强调慎战的原因,任何时候都非常谨慎,战前多算慎战,战中小心谨慎各种假象避免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曹操注解说:“善者则以利,不善者则以危。”

李筌说:“夫军者,将善则利,不善则危。”

张预注说:“智者争则为利,庸人争之则为危,明者知迂直,愚者昧之故也。”

会用兵的人,知迂直,知战地,知战日,知己,知彼,故可以争到利,不会用兵的人,只知勇猛,只知意气用事,但也可能会胜利,那是因为对手更差,但大多数时候是争不到利,而是争到了灾难。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举军,是说带着全军的辎重、装备一起行动,这样就会“不及”,是说带着所有的装备、辎重一起行动,行军速度就会慢,赶不及,不能及时到达预定地点。

委军,委是抛弃,放弃辎重、装备轻装急行,则辎重捐,捐是损失的意思,丢弃辎重轻装急行,则辎重就会损失,这样自己处在一种没有保障的状态。

行军需要一种平衡,这里讲的是事带辎重与不带辎重的问题。

接下来讲行军速度与部队协同的问题。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背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孙子讲了三种行军方式:

第一种是百里以争利,属于强行军(按照今天的徒步行军要求,强行军50公里以上)。卷,是收藏、卷起的意思;趋,是急走或急行军。也就是说,卷起盔甲轻装急行军;“日夜不处”是说昼夜兼程,不停的连续行军,“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用加倍的速度行军,到一百里的地方去争利,这种情况最容易出现的结果就是,三军将帅被擒。

这里的三军不是海陆空三军,春秋时期,大国都有三军,即中军,上军,下军,以中军之将为三军统帅。

原因在于“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身体素质好的,平时训练扎实的先到,疲弱的就会掉队,结果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赶到,这样不就容易被打败,被擒吗?淝水之战,谢玄八万人,打败苻坚八十万人,核心因素是,苻坚的八十万大军并未全部到达,前方部队就被谢玄打败了,大家往后逃,后边还没到的人,一看前边败了,也往后逃跑,这样整个大军就败了。

第二种是五十里争利,属于急行军(按照今天的徒步行军要求,急行军为35公里左右)。蹶,是挫折、蹉跌的意思,如果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将领就会受到挫折,结果也只能有一半人马能够达到。

第三种是三十里争利,属于常行军(按照今天的徒步行军要求,常行军为25公里左右)。如果行军奔走三十里去争利,结果也只能有三分二的人马能够达到。

也就是说,三十里、五十里、一百里这三种行军方式都会有一部分人先到,一部分人掉队,需要依据战场形式正确选择行军方式。

阙与之战赵奢的解决方案是,我强行军二日一夜不直接到达阙与城下,而是在距离你五十里的地方扎营,构筑防御工事,等待后边的部队和辎重到达,如果秦军来攻,五十里的急行军也只能到达一半,我以逸待劳,可以先打败你。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所以,部队没有辎重,没有粮食,没有军用物资都难以作战和生存。

郭化若说,这都是讲古代军队的脆弱性之描写。不仅仅是古代军队,任何一支军队,都有脆弱的一面,这里边有许多矛盾,如何处理,如何平衡,考验将领的智慧。

这段实际是在讲如何选择,如何做正确的判断,迂与直,快与慢,多与寡、远与近都是将领必须面对的矛盾体,解决这些矛盾,平衡这些问题,必须找到最适合的路线。

这有点像企业的战略选择也与之相似。首先要设定目标,依据行业的趋势、产业格局,或借鉴国外成熟产业发展史,来判断未来五年这个产业或品类将达到什么状况,确定下目标,或孙子兵法的说法,就是去哪里争利。

然后就要选择路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为了到这个地方争利获得成功,可能有哪些路径,是走老路,模仿、跟随,还是寻找新的路径,新的商业模式,这就是行军路线的选择。

要选择这个正确的行军路线,需要详细的调查,对未来准确的把握,尤其是要做到知己,把自己的现有资源,可能获得的资源盘点清楚,这是关键,如果不能基于现有资源确定路线,过程中出问题。

然后,就需要分解动作,做好行军过程中的协同问题,哪支部队轻装急行,哪些部队负责辎重后续跟进,动作分解之后,加上组织保障,这个目标才有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