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开放超链接的群落型关系

关于链接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图书管理员提出的根据论文引文进行索引的信息系统,引文索引可以跟踪引用情况和引用频率。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链接也用来指计算机程序的各模块之间通过传递参数和控制命令组成一个可执行的整体的过程。以及现在用的最多的说明网页之间、网页内部不同位置内容间的连接关系。

这种链接的概念也被管理学者引入组织管理领域。野中郁次郎提出了一种新的组织结构——“超文本”式组织结构,使创造知识的企业具有按某种循环过程连续并反复地获取、创造、利用和积累知识的战略能力,类似于计算机中的“超文本”链接,多层文本的迭加组成,用一个指令将所有相关文本按照一种逻辑方式组织起来,方便多层读取和对照观察。

著名管理学者普拉哈拉德认为,在互联网和全球化的时代里,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在规模和范围上满足任何一位消费者在一瞬间的体验,要运用广泛的资源满足个体消费者的价值主张,必须要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资源,获取资源不是拥有资源。这也赋予了组织资源的链接意义。

而从组织结构的发展过程来看,从最早的科层制组织结构出现,到后来提出的减少层级、提高效率的去科层制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再到目前许多组织进行的平台化变革和生态型组织再造。

组织结构变革的根本逻辑是响应甚至引领市场客户需求的变化要求,如何发掘并创造最优组织资源组合,提高组织效率和效能,形成即时匹配客户需求,以及创新客户需求的最佳效果。

从目前的组织变革实践来看,经典的海尔的小微孵化模式、日本京瓷的阿米巴模式、腾讯敏捷型团队与组织,美国硅谷诸多企业在实践的合弄制模式都也验证这一点。

上述组织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基于组织核心能力,开放组织超链接,聚集优质资源形成的共生共创群落关系。

从组织形态构成看,既有以实体生态表现出来的群落关系、也有知识化的虚体群落关系。其基础是根据组织能力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重组,以组织核心能力组建核心功能群,通过核心功能群来链接外部经营资源群。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新优势,将经营资源群转变为核心功能群,持续链接新的经营资源,形成建立在群落关系上的经营族群。这种经营族群以创造终端用户需求为目标,以共创、共担、共赢为目的,价值创造过程围绕各利益攸关方的关切点,实现持续协调、持续迭代,协同共创。实现组织流程价值创造最大化。

作为电力公司这样一个能源类的大业态,完全可以根据业务关系,打造基于开放超链接的群落关系。电力公司这种群落关系,其结构可以是从组织末端开始,包括了班组、班组群、班组生态、事业生态,形成从“点—面—网—态”的群落型组织体系,聚集优质资源形成的共生共创的群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