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的特色,就是将社会关系作为背书重度参与商业。农业社会是生活小圈层,关系、认知、交易本来就是三位一体。工业社会进入功能性社会,大众媒体成为商业认知主阵地(如广告)。互联网社会,由于人们可以在智能手机的各类App、小程序上自由切换,商业再次进入认知、交易和关系三位一体。
目前,围绕社群大致形成三类商业模式,如图3-1所示。
图3-1 社群商业化密度的三种商业形式
(1)基于社群自然商业模式
有什么商业活动或信息,随手发个朋友圈、晒照,这是自然状态的商业表现。虽然有时候也有作用,但聊胜于无。多数企业对客户群的商业利用就处于这种状态。
在社群交互中,即便没有商业意图的人,也可能形成商业价值。比如人们看到有趣有共鸣的内容就转发,这个过程可能无意中形成了商业价值。因为人们不约而同地转发,形成了共情、共鸣、共振,并最终形成商业浪潮。很多IP的打造就是如此。我之所以称之为社群自然商业模式,就是在群友的无意之中,商业化已经完成。
(2)异化状态的商业模式
典型的就是直销的翻版,现在称为微商、社交电商,进化速度很快,总有新概念、新逻辑,确实有部分人“割韭菜”成功。当然,只要符合法律,我不反对。对这种边缘化的商业活动,持久性成疑。虽然屡屡引发社会热议,但市场份额始终不高。
(3)有组织的社群商业模式,典型的是社区团购
现在看,成建制的商业组织系统,以中国品牌商的渠道系统最完整。欧美的渠道已经第三方化,品牌商的关系触角不如中国有渗透性。
规模化组织社群很难,因为社群的特征就是分布式,中心化的社群是不成立的。社群因社交而生,不是因商业而生。
中国传统线下商业组织,包括企业、渠道,是有高度组织性的。高度组织性商业与社群结合,就是组织化社群商业模式。
与主流结合,就是主流
主流商业在哪里?在传统渠道。线下渠道占社会零售商品总额约3/4,当然是主流。
2020年疫情期间,我就探索“深度渠道+社群+直播”的营销模式,卓有成效。但是,真正捅破窗户纸,引起社会关注的是董明珠2020年“6·18渠道直播”,成交102亿元,以及吴晓波第二次与TATA木门业合作的“渠道直播”,3小时成交3.92亿元。社群与渠道结合不仅激活了渠道社群,还激活了传统渠道。B端和C端同时受益。
我对“渠道+社群”这么重视,有下列几个原因:
渠道是品牌商最完整的商业组织体系,关系稳定。中国的渠道是人链,客情关系很重要。长期稳定的交易,持续性拜访,都对强化渠道关系有用。
渠道成员,社群是标配。渠道成员的交往频次高,社群是主要联络方式之一。品牌商需要做的,是渠道成员愿意把强关系让渡给品牌商。
借助于云店(小程序),品牌商可以给终端赋能,而云店(小程序)的推送路径一定是社群。
传统渠道的极限,就是深度分销“终端即终点”。网络平台的厉害,就在于超越B端抵达C端。
社群与主流结合,即与传统渠道结合。传统渠道借助KOC社群,照样可以抵达C端。
网络与C端的关系是中心化的弱关系。因为传统渠道是强关系,KOC社群也是强关系。传统渠道+社群,构建了BC一体化的新体系。B端强关系和KOC强关系之间,只要利用得好,关系可以让渡。因此,社群与主流商业结合,就是主流商业的放大。
社群与传统渠道结合,核心就是利用店主群。店主群,在终端小店眼里是私域流量,即店主可以影响的流量。但是,在品牌和经销商的眼里,店主群是公域流量,是可以主分流的公域流量。
关系让渡是关键
利用店主群,核心是店主群的关系让渡。即店主与用户的关系,能够为品牌商和经销商所用。
关系让渡,即他人的社群关系为我所用。没有关系让渡,就只有完全依赖自建社群。自建社群扩大规模,不仅技术上受限(不超过3级),管理上也因管理层级增加关系强度衰减。
关系让渡,不在于自己有多少群,而在于多少群能够“为我所用”。
关系让渡,不是商业交易,只是让渡关系。比如朋友介绍朋友,就是关系让渡。但是,朋友的朋友能否成为朋友,则是另一回事儿。
社群关系让渡,关键是自愿、免费或接近免费。吴声在《超级IP》称为“负成本连接”。否则,无法大面积推广。自愿、免费的关系让渡,有三个前提。
内容共情。这是内容传播的关系让渡。只要共情,就会自动转发。众多人集中转发,就会引起共鸣、共振。内容共情,对关系强度的要求不高。
有强认知。强认知,就是真心认同,愿意背书。我们近年来一直提倡场景体验,就是体验是最强的认知。
从终端延伸到KOC。深度分销已经与终端建立强关系,但是很难与C端建立普遍关系。
主流商业与社群的结合节点就是KOC。KOC与社群成员有强关系,只要KOC有强认知,关系让渡即成为可能。
主流商业与社群的结合,原来的渠道关系仍有价值,组织体系仍然有用,只需要在深度分销的基础上做好场景体验、内容分发,以及顺着渠道找到KOC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