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读懂自身才能挖掘灵魂

《执行官》:一些国内著名厨电品牌在高端智能的定位基础上,近两年来大力进军时尚圈,力求建立“智尚”定位。近日又与著名设计师合作。在你看来,像家电或其他品类的工业产品与时尚结合的方向对吗?

肖寅菲:从秀场的表现来看,我不认为这个秀场与此品牌有任何的关系。换句话说,这是一件用钱赚取社会眼球的事情。换为“格力”“美的”等同类品牌,也没有什么不同。这是一次失败的“联姻”,因为没有“婚”。

这种事在服装界更为普遍,譬如说,在任何一座商场,若把两个品牌的logo互换,它们同样能够卖出,这就是没有“DNA”、没有识别度的情况。他是一位话题营销大师,他的服装设计并不是很有特点,但在当下的流行趋势方面,他是很有思想的。如今已经成为明星的胡德顺“老爷子”,在当年是一位行为艺术家,后来正是因为被他邀请,去参加“东北大棉袄”的秀场,在秀场中赤膊上阵,用自己苍老的肌肉赢得了全国观众的认可,如今已转型为明星。所以,只有与适合自己、能够读懂自身“DNA”的整合专家或时尚推手合作,才能把品牌的灵魂挖掘出来,这样才能走进千家万户。

《执行官》:传统的制造业是“最不时尚”的产业,“实业”与“时尚”是低联想和弱关联的状态吗?如何运用时尚资源来创新“中国制造”的新形象?对更多任务业品企业如何与时尚结合有什么建议?传统企业能否通过艺术时尚活动来获取年轻群体的关注?

肖寅菲:“中国制造”在当下最要紧的是应实现向“中国智造”的升级,摆脱外国人对中国人喜欢抄袭的固有印象,让全世界人民认同我们是一个有智慧的民族。在工业品与时尚结合方面,无论是工业品企业还是传统企业,都是可以通过新媒体展开新的营销的。在时尚领域,与年轻人进行碰撞,进行强关系的互动。正如之前所举的例子,vivo手机利用吐槽大会真人秀的推广的方式,让其在年轻人群体中大受欢迎。

《执行官》:如果运作不当,秀场经常沦为小圈子的空间。“造梦空间”在运作秀场方面有什么大胆的创新和成就?曾邀请普通人登上深圳时装周秀场,通过“参与感”形成自传播,这是扩大影响力的一种途径吗?

肖寅菲:在去年(2017年),我在巴黎和米兰进行了为时七个月的游学,后以浸入式戏剧为基底,在以自己对剧场作品的理解下,创造出了全新的艺术形式——秀剧。在为“安所”这个品牌制作秀场时,我们在里面进行了三维空间的嗅觉创作。在成功之后,又加以投入,将其放入为来尔佳昵创作的秀场中。在秀场里面,我们打破了传统fashion show的表达方式,让所有观众戴着白色面具站立看完这场秀剧,从而形成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强关系,让观众成了艺术创作的一分子,最终也实现了让观众感动落泪的艺术效果。

在深圳的时尚周中,我把它作为多维度的实验舞台,在同一空间中,通过对品牌“DNA”的创造,实现了自主传播的多维度表达。在我与艺之卉品牌的老板合作时,我发现她对自身品牌的固有调性无法实现突破。于是合作期间我将其固有调性全部推翻,在为其创作的秀剧中,演出的人员没有一个模特,全部由朋友、名流、主持人、VIP粉丝,甚至深圳政协委员等组成。经过一下午的训练时间,将这些从未演出过的人群培训成了在秀场上“驰骋”的模特,联手打造了深圳时装周有史以来最短的一场秀,并造成了强刷屏的现象。

同样,在为卡诗米娅老板创造秀场时,我为其打造了“温暖三部曲”的模式,其中呈现出的老奶奶和孙女的镜头,实现了对“传承”的表达,而从蒙古特地赶来参加发布会的老奶奶和孙女也是真实存在的。通过这样的艺术表达,我把秀场的主题传达给了观众。

《执行官》:我们在博物馆、艺术园区、跨界书店、商业地产等公共空间都能看到越来越多标榜“艺术”的展出和活动,在日渐扩大的精神与生活的边界中被各种“艺术”形式沁润,那么传统企业如何通过“艺术”或“艺术活动”来传递品牌文化和内涵?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企业的案例?

肖寅菲:在这里我分享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是我投资的一个品牌——走心。在这个店中,我完成了自己对艺术生活的全部探索。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是“走心相亲”这个活动,这也是我创作的一种相亲模式。在活动现场,我们邀请了五男五女共十位嘉宾,并且完成了三对的配对。在活动后,成功走向婚姻殿堂的有一对,两位也成为我的好朋友。

第二个案例是应段总要求,为“孤独者社群”量身订造的“孤独者年会”。在第一届“年会”中,我们利用灯光准确地表达出了孤独的特性,在“孤独者”上台演讲时,用无声和灯光的表达形式,把所有“孤独者”表达为一个点,与观众的内心形成共鸣,得到升华。在第二届“年会”中,我们将“孤独者”完成了跨时空的转换,让大家穿上定制的军装在农田里展开插秧、撕名牌等活动,让企业家们在异乡体验到了久违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