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杨氏太极拳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是杨露禅在杨家内部传承的传统套路。这套拳最能体现出杨式太极拳的独特风格,其特点是:舒展大方, 均匀连贯,轻灵洒脱,劲道圆满沉静,大松大软,用意不用力,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虚实分明,阴阳相济。

(一) 中正安舒,均匀连贯,开展大方。

是指这套拳的外形体征来说的。内功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种的最显著的区别是,内外兼修。内运必须与外动协调一致,如果形体动作不能做到中正安舒,均匀连贯,开展大方,那么内里的气就得不到疏导,也就气达不到四肢,也就不能一气贯穿。有的拳家不注意形体上的要求,甚至说“太极拳无形无象,不在外形,”这是对内功太极拳的一种误解。殊不知,形不正,气不顺,劲不整,形与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身形端正, 四肢才能舒展开,才能做到“根松摧、中通顺、梢发透。”形体中正与内气畅通运转互相依存。所以, 要使拳架舒展大方,从肢体上一定要姿势规范,圆裆开胯, 竖腰立顶,平整圆匀。

(二)轻灵圆活,大松大软。“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 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于外。

久而久之,自得内里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外施,始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乌有矣。”1由此可以看出,修炼内功,首先要修炼放松。松,是内功太极拳最基本的要求。松与不松,真松还是假松,一般的松,还是彻底的大松大软。它是衡量太极内功修炼的重要尺度, 也是内功太极拳与其他拳的最显著的区别。也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的特点。一分松,一分功,练到周身松的一无所有是真功。如果有一点不松,一节不松,练到老仍是不通。诚如杨澄甫所说, “一个‘松’字,最为难能, 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而。”也只有在松的状态下,打起拳来才能做到“轻灵圆活。”在推手时才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三)用意不用力。

它与放松一样,也是杨式内功太极拳的基本特点。如何用意?怎样用意?(这两点在以后章节中论述)王宗岳的《太极拳谱》一文中, 明确指出“稍一用力,即落旁门。”内功太极拳就是要找“不用力”的气势,练“不用力”的功夫,进而练就神意气为主使的大力神功。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内功太极拳。

(四)内外相合, 上下相随。

打拳要在松、稳、慢、匀的基础上,做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 追求一个“整”字。所谓“内外相合”是指在练拳中,要内气与外形相互配合。《拳论》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与外形动作要配合一致,每招每式都要必须先运内气,而后动形,即先运后动。运而知,动而觉,形成内外协调的动作。如果只在外形上下功夫, 不注意内气的协调配合,内功是不会增强的。所谓“上下相随”是指在“内外相合”的条件下,一招一式,上下相互跟随,相互照应。手随身动,步随身换,上下一体, 四肢配合,一线贯穿,仍然强调一个“整”字。如果没有“内与外”相合的“整”就不是内功。在盘拳时, 动静咸宜,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五)虚实分明,阴阳相济。

当拳路记熟以后,在盘拳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品味虚实的变化。如果不把虚实搞淸楚,弄明白,练熟练,就永远也练不出真正太极内功。左实右虚,右实左虚。分虚实,首先,“内”体现在意念上,“外”是体现在肢体(重点在腿脚)上,只有腿脚的虚实分清楚, 全身虚实才能分清楚。分清虚实,是内功太极拳训练的重要一环, 也是实际应用的标尺。只有腿脚的虚实分淸楚,才能带动手臂的虚实。这里须要特别注意的是,虚并不是完全没有,实也不是完全站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生阳,阳极则生阴,阴阳相济。我们看一下太极图,为什么虚中有一点实,实中有一点虚 就说明了虛实的辩证关系。只有虚实分明,才能内外相合,上下相随。气顺劲整才能练出太极内功。否则,虚实不分,就形成双重之病,就会落入旁门,谬之千里。

思考:

1.太极拳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2.杨式太极拳的特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