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的制度是设计出来还是沉淀出来,这是让人纠结的问题。对国家而言,到底是“顶层设计”还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
某行业一家龙头企业的几名员工离职后,创办了一家Y咨询公司,专门给同行业企业做制度和流程设计方面的咨询服务。因为很多同行企业想学习这家龙头企业,而且Y公司比较熟悉龙头企业的一整套制度与流程,据说他们的业务还是比较红火的。
但请Y公司做咨询服务的企业很快就会发现,Y公司设计的制度和流程不好用,价格不菲的制度流程往往被束之高阁。
我在咨询实践中经常碰到这样的老板,老板的企业还在打桩建厂房时就要找咨询公司合作,建立一套制度流程。但凡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与这类老板耐心地沟通:业务还没有开展起来,制度流程不重要,关键是要发展业务,培训员工。
管理根植于现实
同样一个制度在这个企业管用,搬到另外一个企业就不管用。组织理论创始人、《经理人职能》的作者巴纳德在观察企业现实中发现了这个问题,使他百思不得其解,感觉相当苦恼。后来,他读了奥地利作者埃利希的《法社会学原理》后大获启发。埃利希认为,在任何时代法律发展的重心既不在于立法,也不在于法学或司法判决,而在于社会本身。
我的理解是,任何法律(或制度)必须根植于社会(现实)。就像企业管理制度必须根植于企业现实和历史一样。管理主要靠沉淀、持续改善、持续优化。
华为总裁任正非认为,华为是个保守主义者,在华为内部很少提管理创新,更多是提管理优化。而很多企业的管理却是通过搞运动的方式开展。老板在某个培训课堂上听到某种管理方法,回到企业中马上试行。下次在培训课堂听到另一个管理方法,又马上回到企业中活学活用。其实,中国企业的管理不是缺乏概念、制度和方法,而是缺乏沉淀,缺乏持之以恒的改善。
很多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老板觉得要强加管理,于是聘请职业经理人加盟帮助企业制订一套系统的制度办法,或者聘请咨询机构制订一套昂贵、包装精美的制度集。但很快就觉得不好用,解决不了问题,企业管理依然比较“混乱”。经过这样的“惨痛教训”后才认识到管理的精髓不是建立一套系统制度流程。
很多人对管理的认识停留在书本知识层面,停留在制定制度和流程层面。人们达到一个目标、完成一项任务或实现某种成果,需要掌握各种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协调各种活动,以高效率和低成本达成目标、任务和成果。管理必须实现1+1>2的整体效果。管理必须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从现在持续健康地发展到未来。随时随地把正确的做法固化成流程和制度,并不断持续改善,这是管理的精髓之一。
管理的“三七开”
管理的“三七开”就是三分设计,七分沉淀。
设计制度,关键是明确导向,也就是这个制度是基于何种理念设计的。同时从现实出发,从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出发。制度设计必须体现简单原则,易操作,同时不能对执行制度的人提出过高的要求。
对新制度的执行,华为的任正非有个经典说法很有道理,“先僵化、再固化后优化”。现在的误区是,一个企业需要加强管理,于是制订一套从门卫管理到销售管理的系统制度,但制度制订成册发下去后,发现员工不执行。此时老板觉得员工执行力不够,需要强化执行力,于是请培训机构进行执行力课程培训。培训之后,企业的执行力还是不够。老板苦思冥想觉得没有执行力是因为没有考核,干好干坏一个样。于是请咨询公司做业绩考核的咨询服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
很多规模不大的企业管理复杂,市面上流行的管理工具和方法都被引入企业。老板似乎成了管理咨询专家,成了培训高手。这就是很多中小企业管理现实的写照。
我在这里再重申一次,到底需要设计制度还是沉淀制度,答案是三分设计,七分沉淀。
哪三分是设计呢?抓住主要问题,寻找解决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所谓的设计制度。设计更多体现在制度背后的理念精神,更多是强调方向和重点。
哪七分沉淀呢?把执行有效的活动固化下来,形成制度、模板,并不断持续改善。